文/關品方
解放戰爭後期,中國共產黨為了減少人民傷亡和財產損失,盡量採取和平方式。北平的和平解放是典型。
1949年1月,傅作義和林彪、羅榮桓等進行談判,就國共雙方在北平和平解放問題上達成友好協議後,隨即緊急召集將領開會,傅作義在會議上對其部下宣布起義,接受被解放軍和平改編。北平解放後,綏遠地區(即今天的內蒙古)仍由董其武率領的國民黨軍駐守。
1949年9月,董其武在傅作義的協助下,率領綏遠域內4萬多名士兵向全國通電起義,宣布與蔣介石的國民黨脫離關係,綏遠地區和平解放。當時跟隨董其武起義的三位國民黨將領分別是劉萬春、張世珍和鄂友三。他們後來的結局各有不同,本文末段再說。
新中國成立前夕,各地相繼和平解放,不少是參照「綏遠方式」。當年董其武任國民黨綏遠省政府主席,他得知傅作義起義、北平和平解放後,意識到國民黨大勢已去,必須要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決定。
什麼是「綏遠方式」?中國共產黨提出,軍政各界負責人基本上平穩過渡,保留部分國民黨軍隊、逐步改編成人民解放軍。經過誠意溝通後,董其武決定跟隨傅作義,秘密籌備綏遠和平起義。他採取各種形式廣泛宣傳中共統一戰線政策,對下屬開展思想工作,對阻礙起義的頑固分子採取強硬措施,力求和平起義能夠順利進行。
當時國民黨軍統特務趙思武和張慶恩一直隱藏在暗處監視傅作義和董其武,決定對他們進行刺殺行動,妄圖阻止起義進程。趙思武通過特務系統情報得知傅作義與董其武將於9月19日在包頭麵粉廠進行和平起義簽字儀式,指示張慶恩策劃當場對他們進行暗殺行動。
與此同時,中共地下黨也得知國民黨軍統特務的暗殺行動,馬上通知傅董兩人,最終他們改變簽字地點,嚴密部署布防,確保簽字儀式萬無一失。當天,以董其武為首的綏遠軍政各界正式簽訂協議,宣告和平起義。綏遠地區隨即成立綏遠人民政府,軍政各界負責人基本上原封不動。毛主席安排董其武出任綏遠人民政府主席,全權負責改造綏遠地區,實行地區解放和軍隊投誠,有條不紊、逐步進行。此後的新疆、雲南等地也按照「綏遠方式」進行和平解放。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各地將領紛紛請求參加志願軍出兵朝鮮保家衛國。董其武部隊許多戰士寫血書明志,請求奔赴前線。最終毛主席同意由董其武率領其部隊組成志願軍23兵團(負責後勤確保軍需),浩浩蕩蕩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董其武深知補給路線的重要性,經常親自到前線和23兵團將士們共同解決防禦美空軍轟炸的工事搭建問題。根據現時公開資料顯示,在董其武和23兵團修建防禦工事期間,美軍共投放了大約8400枚炸彈,導致23兵團700多名戰士陣亡。董其武和23兵團在朝鮮戰爭的功績包括建成三條起飛主跑道、八個停機坪和關連滑行道等30多項工程,基本上保證了志願軍的物資運輸和後勤供給的通道。
1951年12月,23兵團勝利完成任務後,董其武率領餘部回國。毛主席表揚董其武的23兵團在敵機連續轟炸阻撓下,能夠按計劃完成各項修建工程。此後,董其武及其23兵團被整編為69軍,長期駐紮北疆。
1955年,董其武得知將被授「上將」軍銜,特地寫信給毛主席謙辭,希望不要被特殊照顧,只要保持原有的(國民黨軍時期)「中將」軍銜就得。董其武雖在抗日戰爭、綏遠起義和抗美援朝都立下戰功,但他還是謙辭不受。毛主席收到董其武的信件後,認為董其武是有名的起義將領,論功勞、貢獻與資歷都不可多得,批覆「不可不授上將」。
筆者認為,董其武一生最大的功績是毅然起義、綏遠地區和平解放。「綏遠方式」是中國共產黨在解放戰爭後期創造的一種解決國民黨殘餘軍隊的特殊模式,其核心是通過政治爭取而非軍事鬥爭,實現和平解放。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後,綏遠問題被提上日程。毛澤東在七屆二中全會上正式提出後來被定名為「綏遠方式」的收編方法,即有意保存一部分國民黨軍隊,暫不進行軍事改編,通過政治爭取、使其保持中立或轉向人民陣營,待條件成熟後再按人民解放軍制度進行整編。
董其武獲授「上將」軍銜,可謂實至名歸。1955年9月,董其武在國務院禮堂上接受周恩來親自授予的上將軍銜,隨後毛主席在懷仁堂親授董其武一級解放勳章。1980年,81歲的董其武被接納為共產黨員。1981至1988年間,董其武出任全國政協副主席;1989年董其武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跟隨董其武一起進行綏遠起義的三名將領,命運際遇各有不同,值得詳細報道。
綏遠和平解放前,第111軍軍長劉萬春及騎兵部隊統領鄂友三,共計一萬餘人對和平起義持反對意見,但最終隨大流服從董其武的決定。因為「綏遠方式」是平穩過渡,劉萬春部被改編為解放軍第36軍,劉萬春仍任軍長,部隊人員職位不變。劉萬春被和平收編,但並無追隨人民解放軍之心。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蔣介石造謠「第三次世界大戰」一觸即發。這謠言傳到綏遠地區,部分軍心發生變化,誤以為蔣介石會反攻大陸,捲土重來。已經被改編為36軍軍長的劉萬春,在部隊內一直窩藏包庇軍統,和殘留在內地的國民黨特務保持密切聯繫。劉萬春誤以為形勢要發生轉變,必須要趁關鍵時刻緊抱蔣介石的大腿。他讓自己的親信和台灣聯繫,將綏遠內部機密情況向潛伏下來的國民黨特務頭領張慶恩匯報,並向國民黨索要巨額活動經費。劉萬春拉上鄂友三共謀叛變,導致綏遠地區短短數月內發生50多起兵變事件,涉及3300餘人。
劉萬春在部隊內架設有秘密電台,與國民黨總部電台互通情報。電報原件均被電台譯電員、中共地下黨員李桂鈞截獲掌握,送往中央的情報站。1950年11月,公安部充分掌握劉萬春的叛變證據後,對其實施逮捕行動。1957年,劉萬春被轉押到撫順戰犯管理所。1973年,劉萬春被轉押到北京秦城監獄。1975年,國家特赦最後一批戰犯;翌年劉萬春重獲人身自由。晚年的劉萬春在北京定居,擔任北京市政協委員。其間他寫了回憶錄《我的戎馬生涯》,1993年因病去世,終年93歲。
張世珍是董其武的下屬將領,積極參與綏遠起義。早前張世珍在換防期間曾與解放軍發生衝突造成傷亡。此事引起毛主席、周總理及傅作義的高度重視,及時查清緣由並幫助董其武處理衝突,緩和了張世珍與解放軍之間的矛盾。
張世珍感於共產黨的寬宏大量,因此特別贊同董其武對起義方式的安排,充分配合傅作義和董其武的行動。1949年8月是綏遠起義的關鍵時刻。張世珍受董其武所託,擔負起傅作義從北平到綏遠路上的警衛工作。當時張慶恩已在傅作義準備下榻的「萬家春大酒店」設下埋伏,入夜後特務潛入酒店的獨立小樓放置炸藥,準備將傅作義一行炸死。獨立小樓瞬間被炸得四崩五裂。幸好當時張世珍拉上傅作義正在綏遠縣城另處商談綏遠和平解放的相關事宜,不在酒店而逃過一劫。張世珍在公安的協助下,通過董其武的貼身警衛李遠貞(中共地下黨員)安排一場偷樑換柱,轉移傅作義、生擒張慶恩。企圖暗殺傅作義不遂的事件,加速了「綏遠起義」的進度。和平解放綏遠後,張世珍因為在起義過程中保護傅作義有功,提升為軍長。朝鮮戰爭期間,張世珍跟隨董其武投身抗美援朝戰爭,屢立奇功。張世珍帶領37軍奮戰20多天,拆除及引爆了現場的定時炸彈900餘枚,為減少志願軍的傷亡以及軍需物資的損失立下大功勞,保證了董其武部修建機場工期按時完成。
1951年12月,張世珍率領37軍回國。1955年,張世珍被授予少將軍銜;因為長年征戰積勞成疾,不幸於1956年病逝於北京,享年54歲。
至於鄂友三,他在抗戰期間與日寇不共戴天,拚死奮戰。但他有舊軍閥的惡劣作風,臭名昭著,渾名「惡毛驢」。綏遠起義時,鄂友三持反對意見,但在大多數壓力下,最終還是服從了上級董其武的決定,暫時委曲求全在起義書上簽字。新中國成立後,鄂友三獲任師長,他率領的騎兵部隊被改編為騎兵第四師。鄂友三將一些原軍統的亡命之徒窩藏在自己的騎兵部隊內。朝鮮戰爭爆發後,鄂友三和劉萬春同樣,誤信蔣介石將要反攻大陸,因此內心蠢蠢欲動,以為將來可以重新投靠蔣介石。鄂友三暗中通過隱藏在騎兵部隊的軍統特務電台,持續與國民黨電報往來,更接受國民黨的職務委任。最終鄂友三因為誤判形勢,帶領部下叛變,在出逃途中更殺害了中共特派的團政委彭志超等14人。中共情報站掌握鄂友三所有叛變證據後,以暗通國民黨的罪名逮捕鄂友三。傅作義念及往日同袍舊情,想方設法開釋鄂友三。但鄂友三劣跡斑斑,之前曾突襲解放軍冀中根據地,叛變過程的劣行極其嚴重。他被逮捕歸案,經審判後在北京永定門被執行槍決,終年42歲。
抗日戰爭年代,有多少英雄人物因保家衛國而載入史冊,其中也有一些原本可以成為開國將領和民族英雄,卻因為逆歷史潮流而走上萬劫不復的不歸路。以「綏遠方式」作為先例在其他地區推動和平起義、盡早結束本質是內戰的解放戰爭,是中國共產黨一心為人民的崇高策略,也是董其武作為起義將領的努力成果。董其武審時度勢,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決定,讓綏遠地區的人民免受戰爭帶來的苦難,加快了解放戰爭結束的腳步,其歷史貢獻獲得充分肯定。
張世珍接受人民解放軍改編之後,不負祖國和人民的期望,為人民服務再立新功,值得被世人尊重。劉萬春叛變不遂而長期不肯改悔,結果被囚禁改造長達26年,最終覺悟回到人民之中。鄂友三參與起義後仍暗通國民黨,其後更背叛人民,臭名昭著兼行為惡劣,最終被執行槍決,是罪有應得,被歷史淘汰、人民唾棄。鑒古知今,董張劉鄂四人的不同命運,值得島內台軍參照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