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港故事|愛國新生代:香港青少年軍的成長物語

【點新聞報道】今年8月,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行的「銘記歷史 珍愛和平——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型巡迴展覽」中,不時傳來一陣陣清脆的童聲。一群身穿整齊制服的青少年為巡展做小講解員,他們當中不乏只有9歲的小朋友,以充滿童真的言語訴說烽火歲月,稚嫩的樣子和專業的態度形成極強反差感,收穫了大批觀眾的喜愛。更有人專程為了「聽細路講歷史」來看展,直言那些用童心串聯起的歷史與未來,讓人為之動容。

一群身穿整齊制服的青少年為巡展做小講解員。(點新聞記者福瑞士攝)

童心對話歷史:小講解員的大使命

展覽現場,9歲的黃曉琳站在「歡慶勝利」展區前,向來訪者描述抗戰勝利時人們的喜悅。小小的她總是眼睛亮亮的,看她笑盈盈地講述「歡慶勝利」,彷彿能看到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後,中國大街小巷歡騰的畫面。10歲的李曉楺負責講解第三、四展區,對《大公報》歷史和「中國漫畫奠基人」葉淺予的抗戰漫畫都了解全面。巡展期間,她每日指着一幅幅抗戰漫畫,向人們講述畫家當年親眼所見的苦難與抗爭,聲音稚嫩卻滿載情感。「有些字我們不認識」,李曉楺坦誠地說,展覽中有些內容是自己的知識盲區,好在總有觀眾主動幫忙,耐心地教她讀那些生字。

9歲的黃曉琳(左)和10歲的李曉楺(右)。(點新聞記者福瑞士攝)

在被問及是通過了何種考核標準才成為小講解員時,黃曉琳不假思索地說「考核標準……就是要做得好啲咯」。誠然,為做好講解工作,每位小講解員都以自己的方式去了解課堂上還未學到的內容,爭取「做得好啲」。除了熟悉講稿之外,黃曉琳還與父母一同觀看關於南京大屠殺等歷史的紀錄片,更直觀地了解戰爭的殘酷及軍人的英勇;李曉楺則記牢在學校了解到的抗戰故事,再轉述給其他人,強化對這些內容的記憶。

她們的努力換來了豐富收穫,更重要的是萌生了對歷史的敬畏和對軍人的敬仰。(點新聞記者福瑞士攝)

終於,她們的努力換來了豐富收穫,包括扎實的歷史知識、出色的講解表現,更重要的是萌生了對歷史的敬畏和對軍人的敬仰。黃曉琳回憶,展覽期間有市民帶着長輩的舊軍衣來看展,布滿歲月痕跡的布料讓她切實感受到歷史的沉重。李曉楺則感慨做講解時收穫了許多誇獎與喜愛,「大家好好!」她害羞地說,觀眾們的認可與幫助讓她們收穫了許多溫暖。

十年磨一劍 從青澀稚嫩到善於擔當

18歲的李伯右加入總會已有10年,知識豐富的他在是次巡展負責全流程講解。儘管任務繁重,但他認為極具挑戰性與意義感。李伯右8歲來到總會,10年間參與過升旗、儀仗、鼓樂、龍舟等多項訓練,練就許多技能。他坦言小時候是因為爸媽的意願才加入總會,不過一段時間後,自己就喜歡上了這裏的生活。「這裏的各種訓練對紀律要求非常高」,李伯右回憶,自己初來乍到時還是沒什麼紀律觀念的小學生,沒有隊列基礎的他面對步操等訓練內容更極其吃力。幸運的是,有教官邀請他參加額外的訓練班,高效的培訓、成員間融洽的氛圍帶他克服了困難。

18歲的李伯右加入總會已有10年,知識豐富的他在是次巡展負責全流程講解。(點新聞記者福瑞士攝)

如今的李伯右身上,已全然看不到昔日的青澀、紀律觀念的影子,他身姿筆挺、談吐清晰,甚至在教官忙碌時主動協助記者推進拍攝進度。被問起現時的訓練日常,李伯右介紹自己如今任鼓樂隊隊長,每周五來總會統籌訓練,並告知隊員們表演日程等安排。自2019年成立以來,鼓樂隊已完成超過20場表演。李伯右有時也會負責儀仗隊的任務,例如參加金紫荊廣場的升旗儀式、接待內地高校訪港團等,亦在總會參與人群管理等服務性工作。

18歲的李伯右加入總會已有10年,知識豐富的他在是次巡展負責全流程講解。(點新聞記者福瑞士攝)

李伯右現時已升讀大學,他提到中學時兼顧學業與訓練頗為辛苦,但這些疲憊都很值得。「很多服務是學校裏學不到的」,李伯右說,在總會的時光讓他獲得了嚴謹紀律、管理能力和堅強意志,這些收穫與在校學到的知識互補,讓他的成長更為全面。

全港首個教中式隊列的制服團體

無論在平日的訓練場還是巡展等社會活動的現場,有一個人總是陪在小朋友們身邊答疑解惑,指導他們完成任務。培訓主任吳文慧加入總會7年,從大學生到培訓主任,她在這裏收穫了成長,又陪伴一批批成員經歷他們的一次次成長。

吳文慧介紹,總會是全港首個、也是2015年時唯一一個教授中式隊列的制服團體,旨在培養青少年自律、團隊精神及國家意識。每年暑假,總會與駐港部隊合辦大學生軍事生活體驗營及領袖訓練營,前者讓大學生體驗軍旅生活,後者為12歲以上團員提供嚴格訓練,幫助他們學習紀律與自立。

培訓主任吳文慧加入總會7年,從大學生到培訓主任,她在這裏收穫了成長,又陪伴一批批成員經歷他們的一次次成長。(點新聞記者福瑞士攝)

吳文慧續指,總會訓練多在周末,涵蓋步操、軍體拳、升旗及國安法知識,還包括氣手槍射擊、懸繩下降等項目。總會亦設三日兩夜留宿營,讓小朋友在無手機環境下學習洗衣、煮飯,培養自理能力。此外,總會亦帶領成員積極參與社會服務,在香港回歸祖國紀念日、國慶節以及元旦日,都會為包括高校在內的社會各界提供升旗指導,或進行升旗儀式。此外,總會會帶領成員們參與海洋垃圾清理、賣旗等社會服務,培養其社會責任意識;亦有軍體拳表演等項目,展現青少年的活力。

播種未來:讓愛國愛港生根發芽

每逢重要節日,總會的訓練和社會活動日程都頗為豐富,吳文慧坦言任務繁重,但也表示與成員們共處的時光非常治癒,因為在教導小朋友的過程中會感受到成長的重量。吳文慧回憶,自己5年前也曾擔任過展覽講解員,了解公眾常問的問題及講者會遇到的困難。如今,她便在各項活動開始前將自己的經驗傳授給小朋友們。「第一,我們會根據講稿的長度,教他們如何將書面語轉化成口語向公眾講解;第二,背稿對每個小朋友都很困難,所以要先讓他們透過電影等方式了解那段歷史。」吳文慧說,準備是次巡展講解時,她帶小講解員們看了《建國大業》、《建軍大業》等電影,幫助大家生動地認識過去,從而帶着自己的感受講解祖國的歷史進程。

平日裏,吳文慧也透過恒常訓練,在成員心中種下愛國愛港的種子。(點新聞記者福瑞士攝)

平日裏,吳文慧也透過恒常訓練,在成員心中種下愛國愛港的種子。「我們希望透過中式升旗的訓練,讓更多小朋友接觸國旗、國歌、區旗,也讓香港大眾更加了解國旗、國歌的歷史。」吳文慧表示,社會活動和日常訓練都是很好的渠道,讓香港新一代生動、具象地認識我們的國家,了解其從烽火年代到如今新中國成立76載所走過的歲月。「另一方面,我們也希望市民大眾對國家安全有更深的了解」,吳文慧續指,國家安全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存在於日常生活的每一處,因此希望學生、大眾都能通過總會的努力,更深刻地認識到維護國安的重要性。

從9歲小講解員的真摯講述,到18歲鼓隊隊長的歷練成長,總會的訓練場見證了無數成員的蛻變。他們在隊列中學會自律,在挑戰中淬煉堅韌,在歷史的回響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使命與成長方向。相信在日復一日的歷練中,吳文慧的期待得以實現——總會成為香港青少年了解國家的窗口,他們將在這裏成長出報效社會的擔當。

(點新聞記者周禹含報道;視頻攝製:福瑞士,葉德榮)

相關報道:

(有片)「細路講歷史」成打卡熱點 抗戰勝利80周年巡展小講解員們是誰?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有片)港故事|愛國新生代:香港青少年軍的成長物語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