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評四方|唐滌生編撰的粵劇是不朽的文化盛事

文/關品方

近日,珠海市粵劇團在珠海大劇院(日月貝)演出現代粵語歌劇《唐滌生》,筆者和幾位香港粵劇紅伶慧芳、少霞、素心等觀摩過。這部歌劇是第五屆珠海藝術節舞台藝術精品展演之一,日後會否到香港演出?尚未公布。

唐滌生是粵劇的編劇泰斗。中國戲曲史的五大名家是關漢卿、王實甫、湯顯祖、洪昇和孔尚任。關漢卿是元代雜劇奠基人,代表作有《竇娥冤》,被譽為 「曲聖」。王實甫是元代戲曲家,代表作是《西廂記》,突破傳統雜劇體制,影響深遠。湯顯祖是明代劇作家,代表作是「臨川四夢」(《牡丹亭》《紫釵記》《邯鄲記》《南柯記》),於古典戲曲有極高成就。洪昇和孔尚任都是清代戲曲家,代表作分別是《長生殿》和《桃花扇》,洪孔以「清代傳奇雙璧」並稱。

筆者認為,隨着時代推演,唐滌生極有可能以中國戲曲名家之一而永垂不朽,絕非過譽。他的作品,藝術水平經得起時代考驗。唐滌生是珠海高新區唐家灣人(在吉林省寧安縣出生),在唐家古鎮內有唐滌生大戲院,近年經維修擴充後已煥然一新。筆者喜愛唐滌生的曲詞,到熟讀能解默的程度。他遣詞用句華麗而不媚俗,筆尖常帶感情,成就直追關湯王洪孔,卓然自成一家。筆者歌頌唐滌生,題詩一首:唐音粵韻映星天,滌盪塵襟筆湧泉。生就才情驚牛女,名垂青史有佳篇。華章妙筆傳心意,百轉柔腸譜歌弦。帝女仙鳳奏鈞天,萬眾猶唱紫釵鈿。

天妒奇才,不假以年。唐滌生英年猝逝,只活了42歲。1959年9月14日晚,當時他觀看粵劇《再世紅梅記》首演時,可能因為興奮過度,突發腦溢血暈厥,經搶救無效於次日凌晨不幸逝世。當晚,他出席在香港利舞臺舉行的「仙鳳鳴劇團」新劇《再世紅梅記》首演,演出進行到第四場《脫阱救裴》時意外暈倒在座位上失去意識。觀眾和工作人員發現後迅速將他送往法國醫院搶救,最終回天乏術。

他的猝逝是粵劇界的重大損失,60多年來再無人能及。筆者悲觀估計,哲人其萎、空遺餘恨;「百年不遇曠世才,人間再無唐滌生」。

關於他的病因,資料顯示是長期過度操勞和緊張工作。據說他有長期以白蘭地酒沖飲咖啡的癖好,導致精力消耗、體力透支。斯人已矣,何忍深究?

唐滌生對粵劇的貢獻,堪稱里程碑式的藝術革新。他的成就可以從三個方面概括。首先是文學性與藝術性的雙重提升,所選題材與文辭革新,突破了傳統粵劇模式,引入古典詩詞意境與西方戲劇結構,語言兼具雅緻與通俗,大幅提升了劇本的文學價值,被譽為「粵劇莎士比亞」。其次,他於情感深度與人物塑造,對角色的內心刻畫細膩入微,打破臉譜化套路,賦予人物複雜感情,使劇情極具感染力。

他成功將藝術跨門類整合,京劇身段、現代舞蹈都能夠融入粵劇表演。他開創獨立粵曲唱段形式,大量運用民間小調(以《雙星恨》和《春江花月夜》最為膾炙人口),拓寬粵劇表現維度,提升舞台藝術運用,一絲不苟,精益求精。

唐滌生另一成功之處,是與名伶組成團隊長期合作,共創名牌效應;通過「仙鳳鳴劇團」與任劍輝、白雪仙合作(之前有芳艷芬,後期有一眾綠葉如梁醒波、任冰兒、靚次伯和林家聲),實踐「融南北戲曲藝術為一體」的理念,推動粵劇向綜合藝術體系成熟發展。

1954年後,他通過改編古典題材,推動了粵劇文辭的高雅化,挑戰了當時觀眾通俗的審美趣味‌。1956年,唐滌生與任白(任劍輝、白雪仙)組成「仙鳳鳴劇團」,採用「導演話事」和排練制度,將戲曲美學與舞台風格完美結合‌,自編自導,成重大突破。《帝女花》《紫釵記》等作品風靡香港、澳門和東南亞以至全球華人社區,成為粵劇經典。可惜這段華麗璀璨的日子只有短短三年。上天設若給他延壽三年又三年,他的成就肯定更為輝煌。

唐滌生的作品被列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實至名歸。他的藝術成就不僅體現在商業成功上,更因為他提升了粵劇的文學性和藝術性‌。近年珠海市檔案館等相關機構多次舉辦活動,紀念唐滌生的貢獻‌。

唐滌生作為粵劇近代史上最具影響力的編劇家,其藝術風格以文辭曲韻典雅、劇情結構巧妙、心理描寫細膩著稱。他尤其擅長改編古典題材改編,推動粵劇革新‌;「唐劇」辭藻清雋雅麗,音韻和諧悠揚,既保留古典戲曲的審美特徵,又融入嶺南地域的小曲特色‌。他早期的《牡丹亭驚夢》因文辭過於典雅導致票房失利。他馬上改變過來,力求雅俗共賞。任劍輝以女平(女腔平喉)唱文武生,更是一絕,被譽為為「戲迷情人」,深受女性觀眾歡迎。《紫釵記》《帝女花》等作品的成功,是因為曲詞絲滑、平衡雅俗,以介口對白推進劇情,讓觀眾聽得懂看得懂,成為粵劇語言革新的典範‌。

唐滌生又善於濃縮傳統分場結構,解決劇本冗長問題,率先採用立體布景、現代燈光等舞台美術設計,增強聲色藝表現的張力。在仙鳳鳴劇團,他親自導演、認真排練,實現古典美學與舞台風格的統一‌。

唐滌生筆下人物性格鮮明,尤其擅長刻畫女性角色的內心世界,《帝女花》中的長平公主和《紫釵記》中的霍小玉,通過情感細節展現貞潔、堅毅與智慧‌,是女性主義的濫觴。他對男主角的性格塑造也突破傳統,具現代化感情元素,尤其強調男性忠於愛情、從一而終,永不變心。周世顯和李益的好男人形象,大受觀眾(尤其是女性)歡迎,成為千古絕唱。

唐滌生改編自明清傳奇的「任白戲寶」有《牡丹亭驚夢》和《再世紅梅記》,在保留原著精髓的同時,融入現代戲劇手法,推動粵劇從通俗娛樂向高雅藝術轉型‌,可謂鬼斧神工。這種改編不僅拓展了粵劇題材,更提升了文化風格,融合了南腔北調。唐滌生又堅持「考據嚴謹」的創作態度,強調對歷史背景的精準把握,雖有所修改但不失其底層邏輯的合理性(《帝女花》就是典型;筆者日後如有機會,另文再論)。

據說唐滌生共有作品446部,年均創作量驚人。他與任白波(任劍輝、白雪仙、梁醒波)等台柱的合作,奠定了粵劇現代革新的基礎,使「唐劇」成為粵劇史上的重要流派‌,是前無古人的自主創新。一言以蔽之,筆者認為「唐劇」的藝術風格重塑了粵劇的審美範式,既古為今用,也洋為中用;通過古典與現代的融合,為當代各地戲曲的傳承提供了重要借鑒‌。

行文至此,筆者最想強調的,是唐滌生這位編劇大師的心理描寫手法。他的細膩深刻和現代詮釋,尤其擅長通過女性角色的心理刻畫推動劇情,塑造的人物性格在舞台上因而變得栩栩如生。例如‌長平公主在國破家亡中苟活、在兒女情長中掙扎的複雜心理,通過肢體語言的暗示‌表達,強化她在求生慾望與親情羈絆之間的衝突‌,因命運播弄而悲鳴怨恨,個人痛苦與時代悲劇交織‌,終致心理崩潰,增強悲劇激情。又例如‌霍小玉的主動抗爭‌,突破傳統女性的被動形象,賦予她現代心理的特質。她主動爭夫的行為,展現其反抗精神‌。她的‌情感更是層次分明地遞進‌,連環相扣;從「病倚危欄長盼望」到「心如日月氣如虹」,折射她因為病情惡化反而心理成長的軌跡‌。‌象徵手法更是神來之筆,以「紫釵」為情感紐帶和信物意象,隱喻心靈創傷與癒合‌。唐滌生筆下的男主角並非純陽的英雄形象,而是兼具脆弱與矛盾。‌周世顯忠於君皇亦忠於愛情。‌李益從風流才子到為愛痴狂的心理成長‌,有其心理變化的內在邏輯‌。《紫釵記》從《花院盟香》到《劍合釵圓》的場景呼應,以「香爐換藥爐」的細節暗示霍小玉從期待到絕望的心理轉折‌。《帝女花》通過「樹盟」與「香夭」的對比,強化長平公主從純情少女到壯烈殉國的心理蛻變‌。

唐滌生將‌辭藻與音韻‌高度融合,以清雋雅麗的唱詞配合粵語音韻的節奏,以婉轉的旋律烘託人物的內心波瀾‌。近年「唐劇」學者通過他的文本挖掘,發現他擅用高頻詞,和他劇作的心理描寫緊密關聯‌。筆者認為,「仙鳳鳴劇團」的仙是白雪仙,鳳是任劍輝,鳴是唐滌生。三位一體,無與倫比。

唐滌生運用中文和粵音出神入化,嘆為觀止。筆者在結束本文前,恭錄一段「唐劇」文字精髓如下:「臣不可佔君先,父不能居女後,此乃倫理綱常。既念帝女花,何不念先帝遺骸,尚寄在茶庵,未入皇陵葬。帝女縱堪憐,太子是前朝骨肉,問清帝何以,重女薄兒郎?我欲受皇恩,哭君父流浪泉台,憎見舊宮廷,掛上鴛鴦榜。我欲謝隆情,痛骨肉仍歸臣虜,羞牽鸞鳳帶,怕對合歡床。新帝慈悲人間罕,劈開金鎖放弟郎。先安泉台父,後釋在囚人,然後百拜入朝,共舉齊眉案。」類似的經典曲辭,比比皆是。

唐滌生簡直是「月裏神仙降凡塵,繼承關湯更創新。鳳嗚九臬繞樑上,洗滌心靈為眾生」。筆者謹以此文,紀念唐滌生誕辰108周年。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品評四方|唐滌生編撰的粵劇是不朽的文化盛事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