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報道】氣候變化情況已愈發不容忽視。根據天文台公布的數據,截至10月底,2025年已有13個熱帶氣旋引致天文台需要發出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打破1946年以來年內「掛波」次數的最高紀錄。
在今日(14日)香港大學賽馬會環球企業可持續發展研究所舉辦的可持續發展論壇上,斯坦福大學全球政策實驗室主任、前白宮總統辦公室首席環境經濟學家Solomon Hsiang教授指出,全球經濟增長與溫度的「倒U型」關係,並預測未來氣候變化對各國經濟的影響。
以颱風、颶風等熱帶氣旋為例,Solomon Hsiang研究團隊構建了風暴物理模型,還原了全球數千場歷史風暴的強度分布,並將其與宏觀經濟數據關聯。其研究發現,部分遭遇颱風的國家經濟增長將持續下滑約十年,且在15年內無法恢復至災前水平。他以颶風瑪麗亞重創波多黎各為例,指出這場風速達200公里/小時的超強颶風,在一天內抹去了當地近25年的經濟發展成果,其破壞力堪比重大金融危機。
氣候對人類健康的衝擊同樣嚴峻。Solomon Hsiang表示,颶風等災害後,社區死亡率在後續十年會顯著上升,與經濟的長期受損趨勢高度吻合。極端高溫對健康的影響則呈現明顯的貧富差異:低收入國家在高溫天氣下死亡率飆升,而富裕國家因普及空調等適應措施,受衝擊程度顯著降低。
他還提到,研究數據表明,過去半個世紀全球各國經濟增長與溫度呈「倒U型」關係:在15攝氏度左右達到增長峰值,低於該溫度時,適度升溫可提升生產力;超過該溫度後,氣溫每升高1度,經濟增長約線性下降1%。令人擔憂的是,數十年來,全球在宏觀經濟層面抵禦高溫的能力並未取得任何進步,這在許多國家及世界銀行數百份調查中均得到驗證。
展望未來,Solomon Hsiang指出,受氣候變化影響,高溫國家的經濟增長將大幅下滑,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有可能出現顯著收入下降,僅部分寒冷地區或獲少量收益。
人工智能(AI)正高速發展並持續深入各行各業。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副代表James George在論壇上進行視像發言時表示,儘管人類擁有技術知識、創新能力,並獲得全球、區域及國家層面的承諾與政策支持,George坦言,當前距離十年前國際社會構想的願景仍有較大差距。不過,他亦強調,人類有機會縮小發展差距,如確保包括人工智能在內的技術得到包容且負責任的利用,以推動所有人的可持續發展。
(點新聞記者章芸菲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