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報道】香港特區政府近年大力推動數字教育,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應用資訊科技發展研究中心日前舉辦「塑造香港數字教育的未來:引領人工智能與創新之道」公眾論壇,匯聚逾百名教育局代表、中小學校長教師、學者及教育科技界人士等,共同為即將制定的《中小學數字教育藍圖》和《人工智能素養學習框架》出謀獻策。
教育局首席助理秘書長(創新科技教育)謝婉貞讚揚,現時不少學校在實踐創新和數字教育方面已有相當的基礎,這從大學研究人員與學校教師共同主持的5個主題分享中可充分體現。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STEAM統籌主任丘穎怡分享,該校在科學課堂上使用由港大研發的AI應用程式「FunSci」,可以有效促進學生的探究能力與明辨性思考能力。一位科學教師指:「該系統不會直接給學生答案,而是透過不斷發問,引導學生學習如何運用人工智能來得出自己的答案。」
港大教育學院助理教授蔣聯江致力推行一項運用運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實施多模態評估創新計劃,讓學生能透過文字、圖像、音訊、影片等多元表達方式展示理解與創造力,突破傳統語文評估框架。青松侯寶垣小學英文科教師Purswani Neha Radhakrishan表示該計劃有助提升學生的語言創造力、評估素養、數字素養及安全意識。
喇沙書院副校長陳潤杰介紹該校於中一及中二推行的跨學科課程創新,將語文教育與編程學習結合,讓學生運用物聯網技術解決真實生活問題。學校計劃於今學年進一步將AI納入STEAM課程中,激發學生創意並培養負責任的AI使用態度。
九龍塘學校(小學部)蘇炳耀與葉詠彤分享在小學推行AI教育的挑戰,並認為與大學的合作有助於探討其可行性與實踐模式。
荃灣公立何傳耀紀念小學副校長利國良認為,教師是有效AI教育的基石,只有當教師在以專業發展為核心的支持性生態系統中發揮領導作用時,具包容性與面向未來的AI課堂才可真正實現。
港大教育學院講師高柏安博士介紹「培育STEAM及人工智能人才的創新網絡計劃」,旨在建立一個自我生成及可持續的AI結合自主學習STEAM生態系統,提升學校設計及組織多層級連繫學習的能力,涵蓋學生、教師及學校領導。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