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孝殷
早前,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閉幕,審議通過了國家「十五五」規劃建議(《建議》),「十五五」規劃除擘畫了國家未來五年發展的藍圖,也為香港發展指明了無限機遇的未來。其中,《建議》在提到港澳部分,指出要發揮港澳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獨特優勢和重要作用,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不斷彰顯澳門「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作用,推動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支持港澳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時不我待,香港特區政府和各界要把握好「十五五」規劃的機遇,一方面要繼續發揮香港的中心地位作用,另一方面則要加強與內地企業合作,併船出海,進一步打開國際市場。
首先一點,《建議》提及香港要發揮「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及重要作用,筆者認為,香港一直以來最大的優勢,就是「一國兩制」賦予的制度優勢,在國家層面,香港是一個獨特、優勢特殊的特區、對外窗口;在本港層面,香港本身就是連接世界的都會,同時擁有國家機遇和國家連繫的國際大都會,是「超級聯繫人」、「超級增值人」,又有「八大中心」優勢,深信在「十五五」時期,香港必定可以更好助力國家深化國際交往合作,並且擴大高水準對外開放作出新貢獻。
另一方面,其實《建議》也提及到,要加強港澳與內地經貿、科技、人文等合作,完善便利港澳居民在內地發展和生活政策措施,這裏所涉及的,其實還包含香港的其他優勢,香港作為國際都市,國家唯一實行普通法系的地區,在與內地加強經貿、科技、人文等合作時,接軌世界的法律制度、專業人才能提供的服務、創意無限的人文學科人才,以至是基礎科研能力極強的大學和科研機構,除了能助力內地品牌「走出去」,各類型專業服務,也可以更好地支援內地科企、中小企,內地企業可來港融資,如果與香港企業一拍即合,更可以一同開拓海外市場,達致合作、雙贏的理想局面。
當外界普遍聚焦在「十五五」關於港澳的表述,其實《建議》也提到要優化提升傳統產業,包括鞏固提升紡織等產業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地位和競爭力。除了國家在各範疇極強的工業生產力,其實香港工業以至紡織業,一樣有非常扎實的根基,近年可能有人未有關注到香港的工業發展,但事實上,香港工業影響力,遠超社會所想,根據香港工業總會委託香港大學所作的研究,就估算出香港工業於2023年的增加價值約為1271億港元,佔當年本地生產總值(GDP)的比例為4.4%;如計及工業相關的生產性服務業的增加價值約為4735億港元,貢獻GDP16.2%。筆者認為,如果香港在金融、商業以及專業服務發展的基礎上,同時加強香港的工業製造能力,並與內地紡織服裝業做好「深度交接」、深化合作,當香港的工業再度強大起來,經濟更多元化,肯定會讓社會各界以至市民都受惠。
實力強大的國家,除了需要硬實力,還需要能影響國際的軟實力,將自己國家的文化傳播開去,增加國際影響力以及話語權。在《建議》當中,也提及到要提升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完善國際傳播體制機制,創新傳播載體和方式,加強重點基地建設,增強主流媒體國際傳播能力,全面提升國際話語權,講好中國故事。筆者認為,要提升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除了影視作品、歷史故事等,服裝、工業品以至紡織品等,都可以成為國際傳播的載體,以歷史以及傳統元素,糅合最新工藝的各種產品,發展、推廣為IP產品,除了讓內地以至港澳同胞消費外,也可以一邊打開國際市場、一邊宣傳中華文明。中國的軟實力和中華文明影響力,可能遠遠超出人們所能想像。
「十五五」規劃的巨輪已經來到,港人如何把握機遇,新型工業如何加強,以及如何利用香港這個國際都會推廣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影響力等等,都是值得思考的課題,我們既要把握國家規劃帶來的機會,也要思考自己如何在國家發展作出應有貢獻。今日國家以至香港和諧穩定的環境,來之不易,十分難得,我們在香港也有自己應該履行的責任,並適當地參與公共事務,12月7日,筆者亦鼓勵社會各界以及廣大市民,一起履行公民責任,為美好香港、更好未來投下神聖一票,選出賢能,為香港各方面的未來發展,在立法會層面更好地規劃,更好地出謀獻策。
(作者為天津市政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