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報道】美國國會參議院周一(10日)晚上以60票贊成、40票反對的投票結果,正式通過兩黨臨時預算協議。截至協議通過,美國聯邦政府已停擺持續41天,創下歷來停擺時間最長紀錄。該支出方案現已移交眾議院,有機會於當地時間周三(12日)進行表決。
穆迪(Moody's)信用研究中心董事總經理Colin Ellis指出:「立法的僵局、黨派分歧的加深,使得美國在長期戰略問題上難以達成共識,這正如近期美國政府『停擺』所表明的那樣。」特朗普政府那些與關稅和移民政策相關的行政措施,對信用環境產生顯著影響,這些政策和行政令往往繞過傳統制衡機制,疊加政策的不可預測性,往往引致政策環境被動且碎片化。
「內向性」政策加大全球信用風險
「未來一年全球信用環境將更多受結構性和政治變化的影響。」Colin Ellis表示,「政治極化」因素正進一步偏離傳統規範,並在影響全球經濟增長的同時,加劇金融市場波動,主要經濟體採取的更「內向性」政策立場,將令國際關係趨於「交易化、碎片化」。他提醒,上述情況將增加信用風險,疊加疲軟的財政狀況和有限的貨幣政策空間,均可能對海外經濟增長構成利淡影響。
Colin Ellis團隊指出,海外一些國家選民對主流政黨的不滿,以及全球化帶來的社會經濟效益的不均衡,正推動主要經濟體在決策方面明顯轉向民粹主義。這一現象並非局限於某個地區,而是涉及法國、阿根廷、泰國、印尼等多個國家。
Colin Ellis進一步提到,海外一些國家的「內向性」政策立場,正考驗其常規體制,這使跨境合作變得越來越具交易性和不可預測性。他特別提及,美國減少對全球治理舉措的參與,或削弱超國家機構和協議的有效性,以及政府應對複雜跨境挑戰的能力,「加之疲軟的財政狀況、有限的貨幣政策空間,均可能對經濟增長構成影響,加大信用風險」。
美政策或更被動且碎片化
相比之下,中國的政策走向則以持續的戰略鞏固和國內韌性為基礎。Colin Ellis指出,中美貿易對弈背景下,中國愈發注重內部穩定和自立自強,強調技術自主、供應鏈安全,以及治理企業無序競爭的政策取向,體現了中國政策重點聚焦國內優先事項,通過「競爭性共存」視角管理對外關係。
至於歐盟,Colin Ellis相信,面對地緣政治的不穩定,及美國外交政策的變化,歐盟政策制定或仍以「被動應對」為主。他預期到2030年,歐洲將新增約5500億歐元的政府債務,鑒於歐洲當前債務水平已處高位,各國政府最終需通過增加財政收入、重新調整預算優先級,或是提升生產率的方式維持市場信心和信用度。
報告還提醒,除中國、美國、歐盟三大經濟體外,其他國家或組建規模較小的「自願合作聯盟」,以應對區域性問題及挑戰。綜合全球貿易、貨幣政策、財政狀況等因素判斷,穆迪預計今年G20經濟體或錄得2.6%的經濟增長,明後兩年的GDP增速或分別為2.5%和2.6%。
(點新聞記者倪巍晨、葉紫翎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