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慧說法|北都靈活「一地多用」

文/鄭久慧

如何從香港現時城市規劃的局限中學習檢討,令未來北都發展更加完善?

香港地少人多,妥善規劃土地從而配合城市發展藍圖中的各類需求,政府會將土地劃分為住宅、商業、工業、休憩用地、政府/機構/社區用途、綠化地帶等各類用途。管制土地發展及用途的工作由城市規劃委員會(城規會)負責,城規會主席由發展局常秘擔任。

現行的土地用途一般較為單一,政府曾在2019年施政報告中提出「一地多用」的新概念,檢視逾300幅預留作單一公共設施的「政府、機構或社區」用途的用地能否開闢多元應用,例如以混合模式發展住宅和公共設施。政府亦打算協助非政府機構善用其持有但未地盡其用的土地,嘗試引入混合住用、教育及社福的多用途發展。2023年的施政報告匯報了進一步的推行進展,政府確認正推進六個「一地多用」的試行項目,包括於2027年落成的安達臣道石礦場聯用大樓項目。

「一地多用」的靈活性能跳出土地用途的既定框架,在北都發展的初步階段,各類社區設施尚待完善,應用「一地多用」模式,能保證市民各類生活需求獲得滿足。近年政府增設的多項新服務,不少因規劃所限難覓良址,要在舊區租店舖營運,例如基層醫療的地區康健中心、環保回收的「綠在區區」回收點等等。此外,公營健身設施不足,康文署健身室都位於政府體育館內,位於商業區的屈指可數,難以做到讓市民在工餘空閒時間近在咫尺地健身。故此,如何秉持「一地多用」的混合發展理念,為社區提供全面的體育、文康及社福設施至關重要。

事實上,市區並非沒有「一地多用」的例子,灣仔星街、半山堅尼地道的某些教堂早已獲准重建為集住宅與宗教設施為一體的建築,某些教會土地更獲准改建為餐飲、住宿、書店為一體的綜合建築,可見靈活處理早有先例。如此一來,「一地多用」的討論,就可從「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延伸至私人土地的彈性放寬。

近廿年不難觀察到較顯著的私人物業用途改變,那些改建為教會的舊戲院就是一例,當然仍有不少關閉丟空多年的商場,變相浪費了社區設施,新界區此類例子多不勝數,荃灣就有海濱的某多層商場及荃景圍某私人屋苑偌大的壁球場。

無疑,若能放寬土地用途,就更容易找到新投資者,為社區注入活力,提升居民整體的獲得感與幸福感。故此在北都土地規劃方面,不能沿襲舊習、墨守成規而不求改進,令公營及私人土地用途過於僵化。

舉個有趣的例子,在注重精英教育的香港,私立性質的國際學校展現非常靈活多元的辦學彈性,例如某個以西方宗教聖人為名的私人辦學團體,獲批前佛教中學校址,於是就將聖人名字去除「聖」字,再加上佛教稱號,作為新校名,堪稱中西合璧。更多私立學校的彈性展現在選址上,不僅可分拆中小學部,幼稚園因應生源而遷校亦並不罕見,校址亦可設於商場或商業大廈裏面,例如九龍柯士甸道、香港仔田灣及黃竹坑道的某些私立學校。

展望北都的學校亦可借鑒,將學校,特別是小學的規模縮小但務求臨近民居,或者分為初小及高小兩個校舍,而無須動輒興建30間課室或以上的大校舍。本港城市規劃一般要求巴士站附近為商業區,故此很多學校並不位於公共交通交匯處附近,小學生若需遠程上學,對低年級、家中沒有長者或傭工接送、無法負擔校車費用的學童不利,只能靠母親早晚接送,及在放學後陪伴照顧,變相降低女性就業率,削弱已婚女性的經濟能力乃至於家庭地位。所以,讓初小及幼稚園採用比較靈活的小型辦學模式,讓孩子就近上學,絕對有助釋放婦女的勞動力。

在北都設立具跨年齡關愛特色的綜合社區中心,培養互助相親的關懷氛圍。為應對老齡化社會,綜合社區中心可設樂齡進修學堂及日間護老中心,切合不同年齡銀髮族所需。同時亦可設有學齡前班、幼稚園及日間託兒服務,為稚子創造與老人相處的經驗,老友記見到充滿朝氣的孩子,也可以滿載正能量。中心內更可設青年宿舍及中學生寄宿服務,一方面可為每日跨境到北區上學的中學生解決舟車勞頓之苦,另一方面年輕人可做義工帶領活動,或利用中心的長者人群,嘗試「銀髮經濟」的初創之樂!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久慧說法|北都靈活「一地多用」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