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報道】香港考試及評核局昨日(10日)出版2025年香港中學文憑試各科目的《試題專輯》,總結考生常見錯誤及整體表現,為未來考生備考提供重要參考。考評局指出,考生在中文科甲部基礎語文與文言知識部分表現令人欣喜,但在乙部對文章深層體會及寫作手法理解較為膚淺。中史科方面,部分考生字體潦草難以辨認,影響評分;錯別字問題依然普遍,例如將「羽衣」誤寫為「雨衣」、「孝文帝」寫成「考文帝」等,令人啼笑皆非。
考評局指出,今年中文科整體表現與去年持平,試卷難度相若,題量減少,考生有更多時間細味文章及組織答案,但考生語文能力參差,強弱分野明顯。
甲部指定篇章主要考核文言基礎與內容理解,多數考生能掌握重點,鮮有偏題或杜撰,但部分考生對篇章內容僅有粗略認識,對細節掌握不足。乙部自選篇章主題明確,考生普遍能掌握大意,但對文章深層體會與寫作手法理解流於表面,分析欠缺深度。
寫作部分,能在錯別字一欄取得滿分3分者不多。最常見錯誤包括同音字和近音字混淆,如「在」與「再」、「已」與「以」;亦有繁簡同體、部首誤寫等問題,如「初」誤寫為「示」部、「試」字多添筆畫等。
命題寫作方面,55%考生選擇「藏在泥土中的寶物」一題,多數能緊扣主題,但部分人僅在開首或結尾點出「泥土」概念,未能貫徹「寶物藏於泥土」的情境設定,亦有考生取材雜亂,焦點不清。
至於英文科,在相對容易的B1卷別中,題型涵蓋填空、短答及同義詞辨識。其中一題,考生須理解原文中「Familiarise yourself with the herbs, bushes, and trees around you」,並要填入副詞「around」,以組成片語動詞「look around」,僅38%考生答對。另一題語法結構題,考生要將原文中的「happens naturally」改寫為「happen naturally」,僅12%考生能正確作答。
英文部分小組討論流程機械化
英文口語方面,常見問題包括單字發音不準,語調單調或使用不當、聲音過小且表達猶豫。部分小組討論流程顯得機械化,少數小組幾乎沒有互動,僅依次朗讀筆記內容。多數中等程度考生能運用簡單策略參與討論,但仍頻繁依賴筆記。部分學生嘗試承接他人觀點後再陳述己見,然而未專心聆聽者,僅能以「I agree」或「That's a good idea」等語句開場。
中史部分答題撒網鋪陳無關史事
中史科考生整體表現亦與去年相若,部分考生審題不夠細緻,未能根據題目重點作答,或夾雜無關內容,導致論點偏離主題。部分考生出現時序、人物及朝代混淆,如將「九一八事變」與「七七事變」混為一談,部分考生忽略了問題範圍是清代的鴉片戰爭前,把明末利瑪竇等來華事跡亦混入答案內,或誤將利瑪竇、湯若望等天主教傳教士當成基督新教傳教士。另有考生混淆制度、政策內容,或在論述地理條件與經濟基礎時表述不清。此外,部分答卷字體難以辨認,如「琵琶」、「霓裳」、「龜茲」、「祆教」等經常誤寫,「佛教」誤作「彿教」、「因材施教」寫成「因才施教」等。部分考生未能準確選材,答題撒網式鋪陳無關史事,或只着眼題目末段,忽視前文要求。
考評局指出,現代社會資訊流通量大,生成式AI盛行,閱讀日益碎片化。唯有培養良好閱讀習慣,才能提升思考、分辨和整理資訊的能力;又建議考生,在臨場應試時妥善安排每題作答時間,避免過度集中於某一題目而顧此失彼,仔細審題,理解題義及所附資料觀點,作答時表達清晰有組織,答案須具條理,避免偏離題旨;文字簡潔易懂,字體務求清楚可辨,以免影響評分。
(來源:香港文匯報)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