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報道】本港近期陸續出現基孔肯雅熱本地感染,今年已累計錄得3宗個案。儘管隨着天氣轉涼,蚊患有機會減少,但夏季流感季節或延續至與冬季流感季節重疊,持續影響市民健康。點新聞醫療健康資訊節目《肥胡醫聊》本期邀請到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總監徐樂堅,詳細剖析近期備受關注的基孔肯雅熱及流感疫情,並闡釋政府應對策略。
暫錄3宗本地個案 防疫重點在控蚊
徐樂堅表示,基孔肯雅熱是蚊媒疾病,在全球多地全年活躍,包括東南亞及內地等香港人喜愛的外遊目的地,因此輸入香港的風險始終存在。今年7月起,隨鄰近地區爆發,衞生防護中心已啟動多項預防措施,包括加強對市民的教育,提醒有相關症狀要盡快就醫等。他指,控蚊是重中之重,衞生署和食環署會密切留意全港18區的蚊媒指數,如果指數有異常上升,就立刻展開重點滅蚊行動。
繼上月底在黃大仙鳳德邨錄得兩宗基孔肯雅熱本地個案後,衞生防護中心11月3日公布,再在青衣曉峰園錄得一宗新增本地個案。徐樂堅指出,鳳德邨兩患者的病毒基因分析結果一致,顯示兩宗個案有關聯。而居於青衣曉峰園的45歲男患者,潛伏期沒有到過黃大仙。由於蚊子的活動範圍僅在半徑200米內,相信「好難會由黃大仙飛到去青衣」,因此反映兩個地區都有帶病蚊媒,社區傳播風險上升。
八成五患者有症狀 外遊返港應續觀察兩周
85%的基孔肯雅熱患者會有症狀,包括發燒、頭痛、疲倦、肌肉痛以及出疹等,但明顯的是關節痛。徐樂堅介紹,基孔肯雅熱的名稱「Chikungunya」源自非洲土語,意指「變得扭曲」,就是描述患者關節腫痛到彎腰蜷縮的模樣。
基孔肯雅熱潛伏期為2至12日,被蚊叮咬後,通常一周內會出現症狀。他特別建議,曾到高風險地區旅遊的市民,返港後至少觀察兩周是否有症狀,並持續使用驅蚊劑,以防潛伏期內被本地蚊叮咬,引發二次傳播,影響其他市民。
目前,基孔肯雅熱沒有特定的抗病毒藥物,治療方法主要是紓緩症狀,包括使用退燒藥、止痛藥和補充體液。徐樂堅強調,該病對長者及幼童風險更高,尤其是患者本身有心臟病或腎病等慢性疾病時,若感染亦屬高危。他指,雖然基孔肯雅熱死亡率少於千分之一,遠低於登革熱,但仍不希望出現任何重症個案。
家居積水成蚊患溫床 淺色長袖+蚊怕水防叮咬
至於市民如何預防基孔肯雅熱?徐樂堅表示,對於喜愛戶外運動人士,山間雨後會形成小水坑,容易滋生蚊患。因此市民外出行山或在郊野公園休憩時,應穿淺色長袖衫,降低對蚊蟲的吸引力;在手臂、褲腳及頸部等易暴露部位,也需特別噴塗驅蚊劑。
徐樂堅還提到,家居細微積水都可成為蚊子繁殖的溫床,例如花盆底碟或露台水瓶積水等,而金魚缸等有流動水源處風險則較低。他解釋,白紋伊蚊必須在水中產卵,乾燥環境無法滋生,因此所有可能積水的地方均需徹底清理。
新冠後病毒生態改變 夏冬流感或無縫銜接
近日天氣轉涼,蚊子繁殖速度減慢,預料基孔肯雅熱社區大爆發風險不高。惟夏季流感季節未完,冬季流感季節又接踵而至,兩者交疊恐令本港流感病例大幅上升。徐樂堅表示,新冠疫情後流感節奏有變化,病毒生態亦改變。今年夏季流感高峰在9月開始,較以往延遲,預計12月底才可回落至基線水平。由於香港的冬季流感季節大多在1月至3月出現,今次夏季流感季節有可能與下一個冬季流感重疊。
衞生防護中心早前公布,10月19至25日,呼吸道樣本中流感病毒檢測呈陽性的百分比為12.01%,與前一周錄得的11.84%相若,並已超越今年初冬季流感季節最高一周的10.54%。徐樂堅指,雖然最新數據顯示稍有放緩趨勢,但仍不可掉以輕心,會密切觀察。
甲型H3佔九成 全港已接種120萬劑創新高
目前主要流行的病毒為甲型(H3)流感,佔整體病毒檢測接近九成,其次為甲型(H1)流感,佔接近一成,餘下則為乙型流感。為何今次流感患者會覺得症狀嚴重?徐樂堅解釋,市民久未暴露在甲型(H3)流感中,去年接種的流感針保護力亦減弱,導致免疫力下降,學校爆發亦增多。
疫苗接種方面,徐樂堅強調「打針非常有用」。截至目前,全港已打120萬劑流感疫苗,較去年同期升6%;另外,逾2300間、即99%的學校參與了外展疫苗接種計劃,現時已為學生接種了19萬劑疫苗,較去年同期上升了12%。他提到,已有逾六成學校完成打針,期望在11月底可達成接種目標。
幼兒打針靠家長主動 開窗通風減感染風險
徐樂堅特別提到,6個月至2歲幼兒組群接種率需要「加把勁」。這一群組尚未入學,無法參加學校外展計劃,需靠家長主動帶小朋友接種疫苗。至於有家長擔心打針帶來副作用,他強調,嬰兒出生6個月內母傳抗體仍有效,其後逐漸下降,開始暴露於日常生活環境的各種病毒中。倘若幼兒染上流感,風險極高,可引發嚴重併發症,家長必須作出權衡。
除接種疫苗外,徐樂堅又指出,降低呼吸道感染風險不外乎幾招:身體不適時勿上學上班,以免傳染他人,並戴口罩就醫;注重個人衞生,勤洗手,打噴嚏後立即用酒精搓手液清潔。立冬過後氣溫下降,徐樂堅建議市民不要再開冷氣,在家中、學校及院舍都盡量開窗,確保空氣流通,避免病毒在室內傳播。
(點新聞記者盧葦報道,視頻拍攝:任青、羅平,視頻製作:羅平)
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