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評四方|道教的七大仙家

文/關品方

中華傳統優良文化的精髓之一是道教,先秦諸子百家,以老子和莊子為代表的道家學說演進而成道教。道家有72仙家,又有七大仙家的說法,存在多種版本,不同地區和流派的認知有差異。較為常見且被廣泛認可的七大仙家是呂洞賓、王重陽、張三丰、黃初平、李鐵拐、關雲長和林默娘。這七位仙家代表了道家不同流派和文化傳承,各具特色,影響深遠。

呂洞賓(796年—?)原名呂岩,號純陽子,是唐代著名道士,被尊為道教全真道北五祖之一。他生於山西蒲州(今山西永濟)官宦世家,自幼聰慧好學,博覽經史;早年赴長安應考,兩次落第後,於824年(28歲)遇漢鍾離獲授金丹大道,遂棄儒從道,雲遊四方,潛心修道。呂洞賓主張儒道佛三教合一,提倡人性與天命雙修,強調丹藥修煉,對道教理論和實踐的發展影響深遠。傳說中他神通廣大,能點石成金、濟世救人,被後世尊為「呂祖」、「純陽真人」;其詩詞作品風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呂洞賓不僅是道教的重要人物,也是民間傳說和文學藝術的經典形象,影響廣泛。

張三丰原名君寶,元末明初著名道教大師,武當派創始人。他以高深的武術造詣和道教理論的貢獻而聞名,太極拳和太極劍的創始人。他創立武當派(道),與少林派(佛)並稱。太極張三丰強調「以柔克剛」「動靜結合」的武術理念,融合儒釋道三家思想,對道教發展影響深遠。他的太極拳強調養生與防身相結合。張三丰壽逾百歲,一生雲遊四方,行蹤神秘,被尊為「活神仙」,其思想真髓和武術成就影響了道教和武術的發展。

李鐵拐是中國民間傳說的八仙之首。他蓬頭虯髯、相貌奇特,手持鐵拐,背負藥葫蘆。傳說他原本相貌堂堂,因修道時靈魂出竅,肉身被焚,借屍還魂後變成跛腳乞丐模樣。他靈魂出遊但並未死去,曾囑咐徒弟守護肉身,但徒弟判斷錯誤,提前把他火化,隨緣附身在一名剛餓死的跛腳乞丐身上,自此成為跛腳仙人。他濟世救人,藥葫蘆內裝有仙藥,普救眾生時,以鐵拐點地,幫助百姓治病驅邪。在八仙過海的故事中,李鐵拐以鐵拐為法器,助其餘七仙順利地到達彼岸。李鐵拐象徵「救濟」與「變通」,即使身處逆境,也能憑藉智慧和法器助人解難。李鐵拐的故事融合了道教思想與民間智慧,是中國神話體系中極具代表性的仙人之一。

王重陽(1113年至1170年,享壽57歲)原名中孚,號重陽子,陝西咸陽人,金末元初全真教創始人。他出身富裕家庭,早年習文練武,雖考取進士,但未入仕途。後因金兵南侵,隱居終南山修道。相傳1159年(46歲),王重陽在甘河鎮遇到呂洞賓的化身,決定出家修道,創立全真教。他主張三教合一,提倡「出家修真」,廣收弟子,有馬鈺、丘處機、劉處玄、王處一、譚處端、孫不二和郝大通,號稱「全真七子」。全真教在金元時期迅速傳播,成為北方道教的主流。王重陽病逝於開封,葬於終南山(今陝西戶縣)。他提倡「三教平等,不分貴賤」;要求道士出家修行,持戒清修。全真教在金元文學、醫學、武術等領域有深遠影響。元世祖追封他為「重陽全真開化真君」。他為道教的發展注入新活力,推動了道教從民俗傳承向宗教信仰的制度化轉變。

黃初平即黃大仙,是中國民間信仰的道教神仙,以「有求必應」著稱。他東晉年間生於浙江省金華市(328年至386年,享年58歲),以牧羊少年修煉成仙而聞名,後被道教吸納為護法之神。傳說黃初平於343年(15歲)遇仙人指點後,到金華山赤松觀修煉43年,最終「叱石成羊」,白日飛升。他濟世救人,以「藥方」「符水」治病,能呼風喚雨,被尊為「財神」「藥王」和「月老」。道教信仰隨着移民傳播至海外,1600多年來普及至港澳台及東南亞。香港特區著名的「黃大仙祠」,無人不知,信眾百萬。因為他兼具財富、健康、婚姻等多種職能,信眾廣泛,不少顯靈傳說更是神乎其神。

得道成仙的還有關雲長和林默娘,在台灣省是兩大道教神明,守護着島民的福祉與平安,見證着兩岸民眾同文同種、同根同源,同屬炎黃子孫和中華民族,兩岸一家親,同是中國人。筆者早前已有文章詳細介紹過林默娘(媽祖)。媽祖是神仙外交官,經聯合國確認是世界級非物質遺產,被譽為「聯繫世界華人的橋樑」。地球上凡是有唐人街的地方,就有媽祖和關羽,分別被尊稱為「東方和平女神」及「東方正義之神」,普及到港澳台和東南亞、日本、韓國和朝鮮。香港特區稱媽姐為天后、稱關羽為關帝;有天后廟和關帝廟。關雲長是代表正義的武聖,與「文聖」孔仲尼齊名,一文一武,文武廟多不勝數。

關羽(160年至220年,享壽60歲)字雲長,河東解縣(今山西運城)人,是三國時期蜀漢的名將。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可謂無人不知。關羽早期隨劉備起兵,參與鎮壓黃巾賊、對抗曹操,以忠義和勇猛著稱。建安24年(219年)關羽鎮守荊州時,發動襄樊之戰,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後來因為東吳偷襲荊州、敗走麥城被殺。關羽去世後,歷朝君主逐漸神化他,成為民間信仰的「關公」「關聖帝君」,被尊為武聖。

關羽死後,荊州百姓感其忠義,開始立祠祭祀。隋唐時期,佛教將關羽納入神系,封為「伽藍菩薩」,道教也將關羽奉為護法之神。從北宋開始,官方封謚推動,朝廷多次向關羽追封。宋徽宗封其為「義勇武安王」,明神宗封其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鎮遠天尊關聖帝君」,清順治帝加封其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

《三國演義》將關羽塑造成義薄雲天的形象,其「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千里送嫂」「月下釋貂蟬」「義釋曹操」「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等事跡廣為流傳。民間傳播,神化關羽為產業界的財神、公檢法的義神、武術界的護神。因為正邪不兩立,關公正氣可辟邪。

在台灣,民進黨「台獨」分裂勢力不敢逆民間信仰,同樣敬奉媽祖和關公為神明,反映「台獨」分子背叛祖宗、大逆不道的荒謬絕倫、言行矛盾和雙重標準。媽祖和關羽的神化過程,位列道教仙班,體現了官民之間的共同推動,其慈愛及忠義的形象是中華民族的重要文化符號。在媽祖的大愛和關公的大義面前,「台獨」的形象卑劣,因為背叛中華民族;拒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卻不敢否認媽祖和關公。古語有云: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品評四方|道教的七大仙家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