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琳
新一份施政報告已於9月17日發表,其中附篇提出修訂《教育條例》,計劃引入教師執業證書制度,並設立定期更新的要求,以完善現有的教師註冊機制。此舉旨在確保教師能夠與時俱進,通過專業進修、操守檢視及犯罪紀錄申報等方式提升專業水準。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強調,政策對現職教師影響輕微,並非針對現有的教育工作者。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則以某些教師離任十年後重返教壇的「脫節」問題為例,指新制度是保障教育專業水準的重要措施。儘管政策的初衷是維護教育質素,但其細節與實施方式引發了業界的廣泛討論。
政策合理性:與時俱進的必要性
政策的推出有其合理性和背景支撐。隨着科技進步與社會快速發展,教師需要不斷更新自身的知識與技能,以應對新時代學生的需求和挑戰。教育家約翰·杜威曾說:「如果我們用昨天的方式教育今天的孩子,就是在掠奪他們的明天。」在全球專業化的趨勢下,許多職業領域早已採用執照更新或持續認證制度,保障從業者的專業能力,包括醫生、律師和社工等。將教師納入此類專業體系,不僅是對教育質量的保證,更是提升教師專業地位的一種方式。香港擁有16萬名註冊教師,其中7萬人正在執業。透過制度確保教育隊伍能夠應對未來挑戰,無疑是對學生和社會負責的一項舉措。
潛在隱憂:行政負擔與公平性挑戰
儘管政策初衷值得肯定,其潛在的隱憂不容忽視。首先,政策可能造成教師額外的行政負擔。現職教師已需每三年完成150小時的持續專業發展(CPD),並接受定期操守審查。若再增加執業證書考核或特定培訓要求,可能變成形式化的「完成指標」任務,擠壓教師的實際教學與學生輔導時間。其次,對「雪藏牌」教師的規範可能影響人才流動。雖然蔡若蓮指出非執業教師多已轉行或退休,但若政策設計過於「一刀切」,可能阻礙那些曾積累豐富經驗、有志重返教育界的人才回流。此外,執行標準的公平性與透明度亦是一大挑戰。例如,如何界定何種專業進修符合要求?如何處理不同學科教師在「與時俱進」上的差異?這些問題若未解決,可能導致政策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不公或混亂。
啟示與行動:教育界的應對策略
面對這項影響深遠的政策,香港教育界應積極主動參與討論,確保政策設計既合理又具操作性。首先,教育界應與政府溝通,建議將現有的CPD框架整合至執業認證體系,避免重複要求。同時,應設立過渡條款,對於長期未執業的教師提供針對性的支援,例如專業培訓計劃或津貼機制。其次,學校應深化校本專業學習社群(PLC),讓教師基於實際教學問題進行協作探究與經驗分享,內化持續學習的文化。芬蘭教師高度專業自主,其持續學習往往源於解決實際教學問題的內在需求,這種文化值得我們借鑒。此外,政府需承諾投入更多資源,提供多樣化、便捷且切合需求的進修課程,並確保政策執行尊重教師專業自主性。
以平衡與共建實現政策初衷
總而言之,教師執業證書制度的提出旨在提升香港教育專業水準,其目標值得肯定。然而,政策的成敗取決於設計與執行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教育界應以開放的態度,積極參與政策制定,確保新制度既能提升教師專業性,又不影響教育效率與人才流動。唯有在平衡創新與傳統、管理與自主的基礎上,才能讓新制度真正成為推動香港教育專業升級的助力,而非束縛教學活力的枷鎖。教師執業證書應是賦能教育的里程碑,而非負擔的象徵。
(作者為未來教育協會學生事務部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