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老外EP23|烏克蘭「中國通」耶果 用相聲幽默打破「老外」標籤

【點新聞報道】故事的開始要從一則笑話說起。這位來自烏克蘭、喜歡相聲和踢足球的男子,叫耶果(Yegor),在中國生活已經差不多15年,對中文的了解可以說熟絡於心,甚至連中國人都可以被他逗得笑個不停。

「有人問我:『哎,你一個月掙多少錢?』」

「我就這樣跟他說:『100萬!100萬!』」

「他說:『100萬一年?』」

「我說:『100萬一周!』」

「他說:『哇,一周掙100萬,你是做什麼的?』」

「我說:『做白日夢!』」

來自烏克蘭的耶果(Yegor),已經在中國生活15年。(點新聞記者攝)

耶果在中國生活了十幾年,目前是一名雙語主持人,有時還會拍攝關於中國文化的紀錄片。提及和中國的緣分,還要從他的父親說起。「不,你要學中文,否則我不會付你的學費!」耶果和點新聞記者分享時說,「我的父親密切地關注新聞,有時還會給我看中國的新聞——『你看,他們新建了一座博物館、一家新銀行、一條新的單軌鐵路……』,他跟我說,如果是為了未來,你應該學習中文。」

耶果和家人。(受訪者供圖)

2008年,耶果跟隨一個交流項目來到中國。初來中國,自然會有一些Culture Shock(文化衝擊),耶果分享當時學院一次聚餐,「我記得當時院長請我們吃飯的時候,每個人都一言不發,都在等院長開口說第一句話。」耶果說得繪聲繪色,提到院長跟他打招呼,他邊說便演繹當時的場景:「嗯,這個這個,烏克蘭,哎,同學好啊!」大家又被他逗得笑個不停。

2008年,耶果跟隨一個交流項目來到中國學習中文。(受訪者供圖)

耶果喜歡舞台,以前還做過演員,2010年他參加一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得了第一名。後來他愛上了相聲,成立了「相聲遇上『歪果仁』」團隊,目前已經匯聚40多位來自全球各地的演員——有來自澳大利亞、英國、法國、韓國、日本、馬達加斯加、肯尼亞的朋友,團隊每兩周都會組織一次相聲表演,成為了北京一處讓世界文化碰撞的角落。

「相聲遇上『歪果仁』」團隊匯聚了40多位來自全球各地的演員。(受訪者供圖)

在中國的十多年,耶果開了自己的工作室,和不同的中國媒體合作,拍攝關於中國文化的紀錄片,他的足跡如今已經遍布中國的大江南北,從東北的齊齊哈爾,到海南三亞,一路走進中國少數民族部落——學習苗族和白族人的歌曲,品味他們獨有的美食。耶果分享說「中國只有兩個省(級行政區)我沒有去過」。

不過,作為一個在中國扎根生活的外國人,身份成為一個迴避不了的話題。在中國,耶果被稱為「老外」,回到自己的國家,又會產生「Reverse Culture Shock」(逆向文化衝擊)。耶果認為,有時候大家眼中的「老外」指的是不那麼了解中國文化的外國朋友,「從這個定義講,我肯定不是『老外』。如果我在中國再待幾十年,等到我80歲,依然避免不了有人叫我『老外』,但當我張嘴一說話,也許他們內心就會覺得:『哎呦,你比我還(像)中國人!』」

耶果認為,只要他一開口講話,大家可能會覺得:「你比我還(像)中國人!」(受訪者供圖)

現在,耶果在夜晚的燈光下踢着足球,球場上匯聚着來自不同國家的朋友,在這球場上,所有人揮灑着汗水。沒有膚色、沒有國籍、沒有職業、沒有年齡的區分,只有熱情,以及「你知道嗎?北京最近開了個新商場」。耶果逐漸融入北京,融入了中國,他說:「對於所有想搬家去另外一個國家的人,我只想說,你可以來中國試一試,哪怕只是旅行幾個星期,我相信你會愛上它的某一個部分。」

耶果和朋友踢足球。(點新聞記者攝)

(記者:渠艾拉、孫夢璐;拍攝:思明、星鳴;剪輯:渠艾拉;撰文:孫夢璐;監製:梁濤)

相關閱讀:

Not An Outsider EP23 | Ukrainian's 15-year journey: Master Chinese crosstalk comedy, redefine 'laowai'

我不是老外EP22|外國姑娘遊故宮 :好看!好吃!好多外國人!【故宮建院百年系列】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我不是老外EP23|烏克蘭「中國通」耶果 用相聲幽默打破「老外」標籤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