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報道】當今時代,在人工智能(AI)技術的衝擊下,媒體平台轉向數碼化,與AI互動、甚至駕馭AI成為媒體人亟待培養的能力。香港教育大學今日(4日)至5日舉辦「新媒體與社交媒體國際會議:人工智能時代的新媒體素養」。在行業領袖論壇環節,業界翹楚共同探討AI時代下傳統媒體如何向新媒體轉型。論壇由教大協理副校長(內地協作及發展)兼傳訊及協作處長蓋會霞主持。
 
 《巴士的報》創辦人、社長盧永雄在會上做出開放性預測:未來十年人類若不「進化」,大量工作恐被AI所取代。盧永雄表示,人工智能發展迅速,「AI也可以很有創意,AI也可以很有情感」,AI時代很快就會來臨,對未來影響極大。他透露,傳媒業已率先受到衝擊,例如寫稿這一公關公司昔日的核心業務現已廣泛採用AI來完成。他指出,一家公司中,可能只有10%的員工擁有AI目前還無法替代的能力。最後,他勸喻在場學生,切勿用AI「抄作業」,否則將難免被淘汰的命運。他呼籲要懂思考,「學會駕馭AI」,才能成為不可取代的人才。
 
 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全媒體新聞中心負責人閆修彥提出,AI或會逐漸成為「人類思維的延伸」,社會亦將從「先知型」轉變為「後知型」——知識和經驗不再由長輩傳授給年輕一代,而是由年輕人率先獲知。閆修彥分享其所在的全媒體新聞中心已大量運用AI技術來處理校對、資料整理(如立法會選舉參選人資訊)等工作。此外,還能利用AI觸古知今,模擬無法親歷的歷史場景。針對「AI會不會取代人類」這一時代關切,閆修彥表示,不妨主動思考「人類如何避免活成AI的模樣」,他認為人類的不可替代性在於思想和感知,相對於精準但冰冷的數字化時間,「一炷香」這種基於身體和情感的體驗更為真實與不可或缺。「未來的重要能力並非簡單的技術應用,而是從龐雜資訊中發掘有價值信息的洞察力」,他總結。
 
 鳳凰衛視執行董事、常務副總裁兼總編輯、鳳凰新媒體首席執行官孫玉勝強調,在人工智能深刻重塑媒體格局的當下,媒體從業者需要保持獨立思考和專業判斷能力。他亦指出,儘管傳播形式不斷演變,但視頻內容始終是媒體存在的核心載體和主要呈現方式,並認為視頻形式將經歷從短視頻到長視頻的戰略轉型,其中視頻播客便是深度內容的代表產物。
廣泛應用人工智能的時代浪潮已勢不可擋,如何在擁抱技術的同時,又保持身為媒體人的獨立思考與人文關懷,成為會議上業界討論的焦點。
(點新聞記者劉鴻霖、周傾芫報道)
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