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媒體研究者雲集教大 探討AI時代新媒體素養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馮應謙就「人工智能對傳播學科造成的危機」發表專題演講。(點新聞記者周傾芫攝)

【點新聞報道】在數字化浪潮席捲全球的今天,媒體素養教育處於發展初期,正面臨諸多挑戰。香港教育大學今明兩日(4日、5日)舉辦「新媒體與社交媒體國際會議:人工智能時代的新媒體素養」,匯聚來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學者與業界專家,共同探討AI時代下面臨的挑戰與因應之道,為推動新媒體素養教育提供思路。

過度依賴AI給傳播學科帶來危機

會上,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馮應謙就「人工智能對傳播學科造成的危機」發表專題演講,剖析了AI技術飛速發展對傳播學研究帶來的根本性變革。他指出,當前學界正在批判性審視傳播研究中過度聚焦AI的現象。

馮應謙提出了三個值得學界深入思考的關鍵問題:首先,這種以AI為中心的轉向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仍屬於傳播學的合理研究範疇?其次,當對AI的關注達到何種程度時,可能會危及傳播學原本的核心使命?第三,傳播學研究是否過度依賴技術本身?

馮應謙進一步闡述,「這些挑戰包括信息真實性危機、傳播模式走向高度個人化、公共話語的碎片化,以及研究範式的根本轉變。」他呼籲傳播學領域迫切需要建立新的研究範式,來應對AI主導下的傳播現狀,在承認AI帶來革命性變化的同時,警惕過度聚焦AI可能使傳播學偏離其研究「人與社會交往」的本質。

AI素養教育應帶有情境化和批判性

倫敦大學學院教授John Potter以「兒童對數字時代的反應以及新興的AI素養」為題,提出了對AI素養教育的創新見解。他強調,「素養」應該被理解為一個動態發展的概念,在AI時代,需要的「AI素養」不僅是技術操作能力,更是一種結合社會文化、批判性思維與情感認知的綜合能力。

倫敦大學學院教授John Potter提出了對AI素養教育的創新見解。(點新聞記者周傾芫攝)

Potter教授分享了他的重要發現,即使用者對AI工具存在「愛恨交織」的複雜情感,然而目前社會過度關注AI的功能,卻嚴重缺乏對其情感影響的探討與對話。「素養本質上是意識形態的,它並非中立,而是與特定的文化和社會背景緊密相連。」Potter教授指出,「AI與人類學習存在根本差異:AI的本質是模式識別,從人類數據中學習規律,但無法理解意義;而人類學習是文化性與關係性的,能夠進行社會化的意義建構,理解因果而非僅是關聯。」

研究團隊設計了「面具實驗」,讓孩子們用各種工具製作面具,描摹他們心目中的AI形象。透過這種方式,研究人員發現兒童對AI的感知集中在三個方面:害怕被AI時刻監視的監控問題、擔憂AI技術對地球環境造成的後果,以及思考AI將如何改變遊戲和娛樂的未來。

基於這些研究成果,Potter教授主張建立一種批判性的AI素養教育,課程必須與學習者的真實生活和文化現實相結合;對AI萬能的市場宣傳保持警惕和批判;審視AI加劇社會不平等和環境問題的風險;在培養使用能力的同時,絕不能讓技能訓練取代批判性理解。

關於「AI素養」的概念本身,Potter教授提出了三種可能性:一是將AI素養視為更好地使用AI工具的能力模型;二是將AI素養定義為擁抱動態變化的教育模式,反映文化、政治和社會現實;三是考慮到變化速度超過我們跟進能力,踐行AI素養或許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項目。

因此,他建議,與其追求「AI素養」,不如將「AI教育」作為媒體教育的一部分。這種教育應該具有情境化、關係性、批判性的特點,不以能力發展為主要考量,而是思考如何與AI共存。

在主旨演講後,會議還將舉行行業領袖論壇、社交媒體博主論壇及平行論壇等環節,雲集全球學者與業界翹楚,評估新媒體素養現狀,共同探討AI時代下新媒體的發展與挑戰。

(點新聞記者周傾芫報道)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國際媒體研究者雲集教大 探討AI時代新媒體素養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