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全運會深化交流 促進大灣區融合

文/劉仲恒

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全運會)定於2025年11月9日至21日在粵港澳三地聯袂舉辦。此舉在中國體育史上開創先河,不僅深化港澳與內地的體育交流合作,更有力促進三地民眾的情感聯結與共同發展,充分展現大灣區在一體化進程中的團結力量。這場盛會宛如一座跨海大橋,銜接歷史與未來,推動大灣區從構想逐步落地成為現實。接下來,筆者將依據相關數據與事件,深入剖析其重要意義及深遠影響。

首先,全運會聯合舉辦,標誌體育合作新起點。2021年4月,國務院批准粵港澳聯合承辦第十五屆全運會,這是首次由三地共同主辦的全國性大型綜合運動會。本屆全運會設置46個比賽項目及20個群眾項目,預計將有1.8萬名參賽運動員、6000名技術官員、1200名媒體人員以及6萬名志願者參與其中。比賽場地廣布於廣東、香港、澳門,諸如香港啟德體育園、維多利亞公園游泳池、澳門東亞運動會體育館等皆被納入其中。如此安排,猶如拼圖般相互補充,三地的優勢得以充分匯聚:廣東場館資源豐富,香港具有國際化優勢,澳門則以完善的旅遊配套見長。自2022年籌備委員會成立以來,已陸續舉辦多場會議與活動,持續深化各方合作。

全運會門票銷售火熱,彰顯民眾熱情高漲。2025年8月門票正式開售,首日便售出超過3萬張,總銷售額達1300萬元。開售首周,售出門票達10萬張,銷售額為3000萬元;截至9月,售出門票已超過20萬張,銷售額超過6000萬元。像籃球、游泳、田徑等熱門項目,售罄率高達90%。而且票價十分親民:開幕式票價區間為800-2000元,閉幕式票價在500-1500元,比賽項目票價則介於10-300元。這火熱的銷售勢頭猶如洶湧潮水,大大超出預期,充分彰顯出三地民眾對全運會的高度認同與殷切期待。筆者認為,這不僅是一場體育熱潮,更是一條情感紐帶:港澳居民通過購買門票參與內地盛會,進一步增強了歸屬感。

全運會帶來經濟社會效益顯著,推動全面發展。全運會預計將帶來超過180億元的經濟效益,廣泛涉及旅遊、餐飲、住宿等多個領域。廣東預計將接待500萬遊客,香港及澳門也將迎來遊客高峰。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大灣區旅遊消費已上漲16.4%,其中港澳遊客訪問內地的比例上升了14.2%。全運會還將進一步刺激消費,例如藥物及化妝品消費上升5.0%,這反映出民眾健康意識的提升。此效應如漣漪般層層擴散,有效促進了就業:在籌備期間,創造了超過10萬個職位,涵蓋場館建設、志願服務等多個方面。在社會層面,全運會有力推動了基層體育的發展:廣東新增100個社區體育公園,香港積極推廣校園運動,澳門擴大健身設施。這猶如播下健康的種子,使大灣區民眾得以共享運動樂趣,同時減輕醫療負擔。

全運會聚焦交流合作核心,促進深度融合。全運會設有超過20個聯合項目,如三人籃球、電子競技等,由粵港澳運動員混合組隊參賽。這一模式猶如熔爐,打破地域壁壘,有力促進技術交流。2025年上半年,三地已舉辦超過50場聯合訓練營,參與運動員超過1000人。在情感聯結方面,全運會的主題曲及吉祥物設計巧妙融入三地元素,預計將吸引超過1億線上觀眾。這就像一座心靈之橋,緊密連接港澳與內地民眾,強化共同身份認同。大灣區的一體化進程也因此加速:全運會配套的基建工程,如高鐵擴展、機場升級等,預計將三地交通時間縮短至1小時以內。這股團結力量展現出大灣區的巨大發展潛力:經濟總量超過2萬億美元,人口達7000萬,有望躋身全球創新樞紐之列。

展望未來,全運會將帶來長遠的福祉。場館升級改造後轉為公共使用,預計每年可吸引500萬訪客。體育產業也將迎來升級發展:大灣區體育市場規模預計在2026年達到3000億元。這如同火炬傳遞,點亮大灣區未來的發展之路。筆者堅信,藉助全運會的契機,粵港澳將深化合作,凝聚團結力量,推動大灣區如巨輪般穩健前行,駛向繁榮昌盛的未來。

(作者為香港全球專業青年倡議行動創始召集人、放射科專科醫生、香港大學公共衞生碩士、團結香港基金顧問)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來論|全運會深化交流 促進大灣區融合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