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沛賢
政府統計處於11月1日公布,9月香港零售銷售額達312億元,按年上升5.9%。受中秋及國慶假期推動,珠寶及鐘錶類上升14.2%,但服裝類仍跌3.1%。上半年零售總額達1,800億元,按年微升0.5%,雖不應過分樂觀但仍然值得鼓舞,反映香港的消費市場仍然很有吸引力,企業更應藉此消費熱潮完善升級轉型的目標。
特區政府一直積極支援中小企,減輕營商壓力。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新一份《施政報告》推出11項措施,加大支援中小企,包括將「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下八成擔保產品的申請期延長兩年至2028年,並將「還息不還本」安排再度延長一年至2026年;鼓勵銀行繼續以包容態度,更具彈性處理還款能力良好的企業的信貸需要。同時,減收非住宅用戶50%的水費及排污費及減收工商業污水附加費50%;豁免小販、食物業、漁農業、酒牌等23項事業的牌照及許可證首次簽發或續期費用。開拓海外市場方面,「發展品牌、升級轉型及拓展內銷市場的專項基金」(「BUD專項基金」)由2012年成立至2025年9月,共批出近12000宗申請,涉及總資助額約75億元,惠及約7800家企業。特區政府為企業提供各種支援,這些工作值得肯定,企業更應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協助自身升級轉型。
隨着消費模式轉型,傳統銷售模式難以吸引年輕消費者,市場競爭加劇。自動化、數位化和新消費模式(如電商)導致部分傳統崗位消失或改變。傳統行業的確需要轉型,傳統零售行業可考慮改為網購形式,建立網店,結合社交媒體直播銷售。不少中小企業面對升級轉型融資困難的問題,除了以上的支援外,筆者建議企業可以申請政府推出的「中小企業出口市場推廣資金」資助,利用資助金額優化線上行銷工具。另一方面,企業可透過定期留意投資趨勢、了解合作夥伴或供應商的合作方向、了解內地消費潮流或趨勢而靈活轉型,無論是從服務質素、產品種類、客戶要求等方面,緊貼市場做好市場調查,發揮企業責任角色。
餐飲業方面,經濟放緩下導致人手成本上升,服務質素下降導致點餐效率低,令顧客流失率提高。現時市面上已有不少餐廳引入自助點餐系統,包括POS系統及二維碼掃描,餐廳可利用AI整合推薦菜單,利用二維碼掃描縮短點餐時間以提升翻枱率,並可透過數據分析優化菜單,淘汰不受歡迎的菜式以減少成本,同時定期加入新元素,如手打檸檬茶在內地十分受歡迎,本港的餐飲更應做好港式餐飲的特色,在自身特色上不斷完善以吸引消費,不管何種行業的中小企都可借用科技提升效率。
員工方面,政府如勞工處、企業和教育機構應合作,提供再培訓計劃,幫助工人學習新技能,強化相關行業及從業員的創新技術知識與技能,培訓員工升級轉型。網購缺乏實體商舖的服務,應加強員工接待服務方面的質素,令客人有良好的實體店體驗,增加「回頭」的誘因。
(作者為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會董、屯門區議會社區參與及文化康樂委員會副主席、屯門區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