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報道】當地時間10月29日下午,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結束為期兩天的貨幣政策會議,宣布將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下調25個基點到3.75%至4.00%之間。這是美聯儲繼9月17日降息25個基點後再次降息,也是自2024年9月以來第5次降息。此外,美聯儲還決定從12月1日起,停止縮減規模達6.6萬億美元的資產負債表。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指出,美聯儲10月份議息會議再次降息25個基點,與此前預期一致。這次降息此前已被市場充分預期,因為近期公布的美國就業數據及其他經濟數據走勢疲軟,而通脹基本可控,美聯儲貨幣政策目標已從防通脹轉向穩就業、穩增長。美聯儲同時宣布,將於12月1日停止縮表,屆時到期的機構債務將被再投資於國庫券,停止縮表意味着在流動性方面適度寬鬆。
楊德龍提到,此次降息有兩位委員投下反對票,其中一位主張降50個基點、一位主張不降息,顯示分歧加劇。
關於12月份是否降息,鮑威爾的表態顯示進一步降息並非必然結果。楊德龍表示,美聯儲連續降息將對全球央行形成一定影響,各國央行可能會採取相應舉措。對於中國央行來說,將會有更大的操作空間,可以繼續保持低利率、寬流動性的環境。
申萬宏源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趙偉表示,失業率繼續上行是12月繼續降息的充分條件。通脹方面,鮑威爾此次強調關稅的「一次性」推升作用,短期尚不構成降息決策核心掣肘;美聯儲停止縮表有助於降低貨幣市場利率的波動性,何時重啟「擴表」需觀察貨幣流動性狀況,但不應理解為「QE」。
趙偉指出,基於中性利率框架測算,美國長期名義中性利率為300至350個基點,對應通脹回歸2%,所以2026年美聯儲降息空間或有限,美聯儲主席換屆也較難改變上述基準。他建議近期關注美元「並不弱」背後「多空」力量的交織,以及美元的反彈風險。
(點新聞記者倪巍晨、楊楚依報道)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