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緊扣國家戰略導向 找準香港經濟發力點

文/周厚立

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勝利召開,為國家未來發展繪就宏偉藍圖,提出「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系統闡釋了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內涵與路徑方向。全會亦強調「促進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並對深化改革、科技自立自強、美麗中國建設等作出了戰略部署。這不僅為國家治理現代化注入了強大動力,更為香港在新征程上找準定位、發揮優勢、實現新跨越提供了根本遵循和重大歷史機遇。對香港而言,深刻領會全會精神,緊扣國家戰略導向,加速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是開啟由治及興新篇章、貢獻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所在。

全會戰略布局為香港發展新質生產力指明方向。新質生產力是以創新作主導,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徵,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全會提出的「科技自立自強水平大幅提高」、「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等目標,其核心驅動力正是新質生產力。這要求發展方式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產業結構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

系統推進變革 發展新質生產力

香港作為國家高度開放和國際化的經濟體,擁有「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深厚的科研基礎、自由的市場環境以及聯通世界的網絡。然而,過往的經濟結構也存在對特定產業依賴較深、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有待加強等挑戰。「十五五」規劃的戰略導向,要求香港必須將自身發展置於國家大局中考量,將國家的戰略需求與香港的固有優勢相結合,找準發力點,推動經濟發展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核心便是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這不僅是回應國家期盼的必然要求,更是香港破解深層次矛盾、增強發展動能、提升競爭力的內在需要。發展新質生產力,需找準突破口,系統推進。香港應依託國家戰略支持與自身條件,在以下幾個關鍵領域聚焦發力。

首先是強化科技創新引領,築牢新質生產力根基。全會強調科技自立自強,香港應充分發揮國際化科研環境、頂尖大學基礎研究實力雄厚以及匯聚國際高端人才的優勢,一方面要積極對接國家創新體系,主動融入國家實驗室體系、大科學裝置網絡,在人工智能、生命健康、金融科技、新材料、新能源等前沿領域謀求突破;另一方面要着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完善創科生態鏈。這需要特區政府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優化創科政策,吸引更多龍頭企業和高端人才落戶,並通過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等重大平台,深化與內地特別是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協同創新,將香港的科研優勢與大灣區完備的製造業體系相結合,共同打造世界級的先進創科基地。

其次是推動產業體系升級,構建新質生產力體系。香港需在鞏固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等傳統優勢的同時,加快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包括做強創科產業,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科集群;發展總部經濟和高增值服務業,吸引更多跨公司地區總部落戶;利用文化藝術優勢,發展數字創意、知識產權貿易等新興文化產業;結合國家「美麗中國」建設目標,發展綠色金融、綠色科技和環保產業,推動經濟社會綠色轉型。

在制度創新上大膽探索

然後是深化制度機制創新,激發新質生產力活力。全會強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香港作為國家改革開放的先行者,更應在制度創新上大膽探索,持續優化營商環境,進一步破除制約創新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在數據跨境流動、職業資格互認、標準對接等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同時深化教育、人才引進等領域的改革,構建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匹配的人才培養和引進體系,形成「人才引領驅動、創新活力迸發」的良好局面。

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香港社會各界凝聚共識,形成合力。特區政府需擔當主導角色,加強頂層設計和戰略規劃,將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理念全面融入施政藍圖。社會各界應積極響應,主動轉型升級,加大創新投入,共同營造勇於創新、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廣大市民也應積極提升自身技能,適應產業變革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作者為全國政協委員 香港島各界聯合會會長)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來論|緊扣國家戰略導向 找準香港經濟發力點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