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道】「2025年世界城市日中國主場活動全球城市可持續發展市長論壇」今日(28日)在重慶舉行。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出席活動並致辭表示,今年的活動主題「人民城市 智繪未來」,展示出中國城市發展的任務。她藉此機會,通過三個具體案例,分享了香港在城市發展中,如何將「舊」元素轉化為面向未來的「新」實踐。
 
 
 甯漢豪指出,第一個「新」,是新思維。跟許多已發展的城市一樣,香港老舊樓宇增長的速度遠比重建快。面對香港樓宇老化的問題,政府需突破思維,打破限制。她以北部都會區為例,指當局不再局限於在市區中心地帶的重建和原區調遷,而是着力推動新發展區的土地來鼓勵推動老區的重建工作。此外,政府為吸引老舊社區市民到新區域生活,正重塑一個市民熟悉的社區環境。甯漢豪說,這些新措施打破了政府從前的政策思維與限制,更好推動市場參與重建。
 
 
  
 
 第二個「新」,是新舊融合推動城市轉型。甯漢豪舉例指,香港九龍東地區本來是一個工業基地。隨着香港製造業的基地北移,區域的功能大為不同,加上舊啟德機場的搬遷,為九龍東締造新發展的機遇。透過重新規劃、政策導引和社區營造,九龍東現在已經從傳統工業區蛻變成為優越的核心商業區。現在看到市民來到這片區域時,除感受區域的「新」,也喜歡發掘其中的「舊」,走進老街的歷史,品嘗老店的風味。
 
 
 而第三個「新」,是為香港的海濱注入新的動力。甯漢豪說,香港的維多利亞港是香港標誌性的資產。當局強調先駁通、後優化,讓市民可以早日享受使用維港兩岸的濱海。當局估計到2028年,維港兩旁的濱海長廊長度將延長至34公里。除臨海的貨運碼頭、私人房產的部分,其他的維港濱海基本駁通。在這個過程中,政府會嚴格規管在維港推行大型的填海工程,同時為有利於市民享受海濱的小規模填海工程,比方碼頭、長廊,拆牆鬆綁。
 
 
 甯漢豪分享道,香港在部分濱海長廊採用開放式的公共空間管理模式,打造以人為本的海濱共享空間。政府突破傳統管理框架,設置有共享徑的海濱,讓跑步、自行車、滑板、閒坐、寵物同樂等活動在同一個賽道各適其適,展現現代化治理中包容共融的價值追求。
 
                    
                   收藏
收藏
                     取消收藏
取消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