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報道】黃大仙鳳德邨出現本港首宗基孔肯雅熱本地個案,一名82歲婆婆病毒核酸檢測呈陽性,衞生防護中心估算鳳德邨7座大廈及其鄰近大廈均可能受影響,共涉及20座約8000戶居民,總數超過1萬人有感染風險。截至昨晚(26日)6時,當局已為450名居民作評估,暫時無發現基孔肯雅熱懷疑個案。
衞生防護中心總監徐樂堅今日(27日)在一個電台節目提醒,今次個案出現在黃大仙區,相對而言較為高危,但不代表其他地區是「零風險」。經調查後,已確認首宗本地個案與其他已錄得的病例沒有流行病學關連,有機會是有受感染的市民從外地將病毒帶入境,但沒有求醫,因此造成本地傳播。
徐樂堅又指,黃大仙區的蚊患指數不高,但有少數蚊有傳播能力,當局會重視處理,加強減低區內成蚊的數目。另外,冬季蚊子活躍度減低,加上雨水較少,街上積水隨之減少,相信基孔肯雅熱傳播風險亦會降低。他表示,若到下月中沒有再出現本地或相關病例,相信可以確認傳播得到控制。
食環署防治蟲鼠主任主管霍明茵在同一節目指,署方昨日已立即採取跟進行動,在鳳德邨進行滅蚊工作、巡查風險較高的地點、清理積水等。她提到,鳳德邨內多樹木及山坡,署方會噴灑滅蚊噴霧;另外,邨內有花園、排水明渠等白紋伊蚊易滋生的地方,建議市民及屋邨管業處留意有無積水。
另外,食環署會聯絡附近學校負責人,到校內視察有無蚊患滋生,並給予相關建議,特別是有園圃就要多加注意。署方又會敦促商場等人流密集地方,最少每星期要巡查有無積水等。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