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仲恒
政府統計處於2025年10月2日公布8月零售業總銷貨價值臨時估計為303億元,按年同月上升3.8%,不僅連升四個月,更是過去四個月以來最大升幅。這一數據如同一場及時雨,澆滅了市場疑慮,讓零售業界開始重拾信心。以下,筆者基於官方統計,分析這一升勢的意義、類別細節及未來啟示。
首先,總銷貨價值上升3.8%彰顯市場韌性。2025年8月零售業總銷貨價值臨時估計達303億元,按年增長3.8%,這是自5月以來連續第四個月上升,且升幅為4個月之最。總銷貨價值自今年5月已是「四連升」,8月的升幅更是過去4個月以來最大。這一趨勢宛如經濟引擎重新點火,逐漸加速,顯示香港零售業已從低谷穩步回升。筆者觀察,零售業作為經濟晴雨表,其增長往往預示消費信心復甦;連續上升不僅緩解商家壓力,更為就業與供應鏈注入活力。如同雨後彩虹,預示風暴過後的晴朗。
各主要零售類別中,珠寶首飾、鐘表及名貴禮物銷貨價值升幅最大,按年上升16.4%。這一類別在6、7和8月份均錄得顯著增長,反映高端消費回暖,或許得益於旅遊復甦及中產購買力恢復。其他錄得升幅的類別包括:其他未分類消費品(銷貨價值上升14.2%),這可能涵蓋日常雜貨及禮品,顯示基層消費穩固;藥物及化妝品(上升5.0%),7和8月的零售業銷貨額數字亦顯示此類升幅,暗示健康及美容需求持續;服裝(上升3.1%),或因季節轉換帶動;電器及其他未分類耐用消費品(上升0.4%),顯示耐用品市場微溫;百貨公司貨品(上升1.9%),7和8月均有增幅,反映綜合零售穩定;鞋類、有關製品及其他衣物配件(上升0.8%),中藥(上升0.5%),以及眼鏡店(上升5.7%)。這些數據如拼圖碎片,拼湊出全面復甦圖景:從高端到日常,從健康到時尚,均有正增長。可以推斷,若本港實體經濟沒改善,上述的消費類別亦不會有所增長。這一廣泛升幅,宛如根深葉茂的大樹,枝葉雖細,但根基穩固。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8月是傳統零售業旺季,但同時亦是香港雨季,今年8月更是雨水特多:據天文台統計,整個8月本港一共錄得總雨量939.2毫米,較正常值超出一倍,創有紀錄以來8月份的第三高。此外,天文台更在8月先後發出了13次「紅雨」及「黑雨」警告。雖然天氣如此陰晴不定,但最終數據卻是出乎意料的好,可見香港零售業已經穩定下來,更開始慢慢「重拾升軌」。這一現象如逆風飛翔的風箏,證明市場韌性:惡劣天氣本應抑制外出消費,卻未阻擋升勢,或許得益於線上購物及內需回暖。線上零售銷售價值臨時估計為26億元,按年上升8.9%,更強化這一觀點。筆者認為,這反映香港經濟體質強健,經得起外部衝擊;若天氣正常,升幅或更可觀。
展望未來,這一數據為零售業注入樂觀訊號。連升4個月顯示市道已回穩,開始回復信心,商家可考慮擴大投資,如增加庫存或優化供應鏈。政府可借勢推動消費券或稅務優惠,進一步刺激內需。對消費者而言,這是信號燈轉綠,預示購物環境改善。但需警惕全球經濟變數,如通脹或地緣風險,可能影響持續性。筆者相信,透過數據監測與政策調整,香港零售業可持續向好,如陽光普照的田野,收穫豐盛。
(作者為香港全球專業青年倡議行動創始召集人、放射科專科醫生、香港大學公共衞生碩士、團結香港基金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