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報道】第八屆立法會換屆選舉提名期今日(24日)正式拉開帷幕,報名首日便有大批人士兵分多路報名參選,充分展現新選制競爭激烈、選舉氣氛濃厚。事實上,在新選舉制度下,立法會議事效率顯著提升,展現出行政主導下,行政與立法機關良性互動的良好局面。與此同時,區議員主動承擔聯繫地區、行政與立法機關之間的「橋樑」工作,實現「下情上報,上情下達」,協助推動多項政策落地,使香港能進一步聚焦「拚經濟、謀發展、惠民生」。各區區議員又是如何運用新選制所帶來的進步和優勢?
丁江浩:加強協作 成另類「地區拆彈專家」
9月中旬,一顆突現在鰂魚涌的戰時炸彈打破了香港社區的平靜,緊急事態既考驗相關部門及工作人員的履職能力,亦要求立法會及區議會之間展開良好協作。東區區議員丁江浩表示,在完善選舉制度後,立法會與區議會兩者配合,產生了「1+1>2」的效果。區議會主要收集及處理地區議題,當中部分議題需向政府反映,立法會則能發揮「平台」作用,建立市民、地區與政府部門的溝通橋樑,推動解決長期存在的難題。
丁江浩指,因地區區議員能充分獲取市民信任,大眾也願意向區議會反映真實情況及需求,因此在政策制定的過程中,立法會和區議會的良好合作讓政府能更深入掌握地區議題的痛點與難點,促使相關部門在決策時能意識到此前容易被忽略及可改善之處,提升整體工作效率。
以鰂魚涌戰時炸彈的處理為例,丁江浩介紹多方如何發揮作用,配合解決突發事件。首先,立法會在清晰了解政府行動情況的基礎上,與區議會協作,將應急信息快速準確地傳達給市民;其次,在拆彈過程中,立法會與區議會積極調配社會資源,開放社區會堂,提供食物、衣物等配套用品,亦有立法會議員積極聯繫慈善團體或熱心人士提供及時援助。此外,各方亦持續跟進後續工作,立法會及區議會可在事後向政府部門反饋從危急情況中獲取的經驗與問題,探討相關法例的修訂,例如緊急撤離會否需要強制性等。
丁江浩認為,新選制讓市民感覺立法會與區議會成員都朝着同一目標努力,且方向十分清晰。他續指,通過多方同心協力,讓立法會和區議會的工作與政府站在同一陣線,推進切實可行的措施,為香港市民謀求幸福,讓社會建立更加融洽的關係。
劉展鵬:落地支援 提升處理勞工問題效率
「新選舉制度下,區議員與立法會議員相互配合,不僅能幫工友追薪,還成功推動取消強積金『對沖』,保障僱員利益。」關注勞工問題的離島區議員劉展鵬告訴點新聞記者,「這是過去20多年,都不敢想像的事。」
劉展鵬以工友遭欠薪為例,解釋說:「早前有個名叫『精進建築』的公司,常無緣拖欠工友薪金,甚至有次拖欠近300名工人的薪金,涉及金額超2000萬,我們作為區議員,立即將該問題反映給立法會議員,議員們很給力,立即落區調停,並協調房屋署介入,隨後直接繞過該公司,將款項撥給勞工署,由勞工處發放給已登記工友,成功保障大家的利益」,「甚至是一日之內解決的,有立法會議員落區幫手,解決問題的效率大大提升了」。
「以前的反對派組織,只要是政府提出的法案,一律反對,甚至能拖上十幾年都不予通過,導致民生問題無法解決,市民有怨氣,政府亦寸步難行」,劉展鵬繼續說道,「在新選舉制度下的立法會,成功扭轉以往『為反而反』的政治鬥爭,將精力集中在解決市民難題上,包括成功推動取消強積金『對沖』,將僱員與僱主之間『完全對立』的處境轉變成『理性溝通』的局面,從而改善就業環境。」
穆家駿:促進和諧 擴闊國民教育推廣面
「現在無論是學生,抑或是普通香港市民,對國民身份的認同感更高了,這是很好的現象」,香港培僑中學教師、灣仔區議員穆家駿說,「包括今年抗戰勝利80周年及東江水供港60周年等的一些關鍵節點,香港各界紛紛自發舉辦各類展覽及紀念儀式,證明整個社會氛圍都有很大改善。」
除一線教師及區議員身份外,穆家駿還是首批參加國家安全教育地區導師培訓計劃的導師,在社區內推廣國家安全教育,他認為此舉意義重大:「推動國安教育,提升國民身份認同感,對於香港市民而言,是至關重要的。」
作為灣仔區議員的穆家駿深耕社區服務,經常需要與立法會議員交流,反映民情。他說:「如今的區議員有重要使命,要做好『下情上報,上情下達』,做好立法會與地區之間的橋樑。」早前他有份參與銅鑼灣三角水上天后廟船遷移上岸工作,見證了地區與立法機關之間的良好互動及配合,「當中,有文化體育及旅遊局、發展局及立法會等多方參與,成功將這一極具歷史價值的文物保存下,正正是新選舉制度行之有效的有利證明。」
呂鴻賓:深化交流 將真實情況準確轉達
「如今的立法會,在沒有無謂的政治鬥爭後,能更聚焦地區問題,解決民生難題」,中西區議員呂鴻賓表示,「立法會議員會定期落區,與區議員進行工作交流,能收集到更真實的情況,從而在立法會上提出。」
呂鴻賓稱自己較多關注長者問題,早前有不少區內長者擔心「長者2元乘車優惠」被取消,自己積極向立法會議員反映,希望能改善長者生存問題,「不少老人家年事已高,但仍堅持工作,我們作為區議員,能幫他們減輕生活壓力,就幫一些,」他指,自己會在收集到市民訴求後,第一時間傳達給相關立法會議員,從而形成良好的互動交流模式。「比如,遇到工友尋求索償,當區無法解決的情況下,會將情況反映給立法會的勞工界議員,藉由他們在立法會上提出,從而解決問題」,呂鴻賓補充道。
呂鴻賓強調,新選舉制度下,區議會積極協助立法會,形成和諧局面,區議員向上反映問題,立法會議員提出問題,各方合作解決問題,只有一個目的:「讓香港變得更好。」
林博:助力舊區維修管理 解決民生老難題
另一方面,民生議題一向備受重視,當中的住宅問題常引起社會關注,而推動社區大廈維修及管理,加強舊區滲水支援等工作需要多方協助,以不斷完善措施。九龍城區議員林博表示,在「愛國者治港」的原則下,各區議員、立法會議員和政府部門上下一心,有效解決眾多民生議題。
林博指出,立法會與區議會合作目標明確,共同推進許多民生議題。立法會主要推動法律的制定與修改,同時對政府治理方面提出意見;而區議會則以諮詢和服務為主,收集地區事務和民生意見後,與立法會合作探討法例層面會否可提出修訂,向政府提供意見,讓各部門的計劃與服務符合市民要求。例如,現正推行的「聯廈聯管」計劃,政府致力解決「三無大廈」的環境衞生、管理和組織等問題,因此透過成立法團和互助委員會、設立關愛大使等措施以改善情況。然而,在推行過程中,亦會存在因住戶認知不足而阻礙問題解決的狀況,因此,區議會可以經立法會將意見反映給政府,以便完善相關條例和措施。
林博又舉例指,過往部分大廈的維修需要集資,有的沒有法團,有的難以聯繫業主,所以較難召開會議討論解決方案。而區議會了解情況後,向立法會及政府反饋,相關部門據此修訂條例,即「先幫手入場維修,再向業主攤分費用」,從而大大減輕居民壓力,完善住樓的管理制度。
從地區前線的工作事例可以發現,無論是區議員,或是立法會議員,都是相輔相成的關係,需要共同合作,積極對接。在完善選舉制度和地區治理之後,整個香港呈現和諧良好、積極向上的社會氛圍,相信透過選賢任能,新一屆立法會必定能讓香港在「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道路上越走越寬,越走越穩,越走越遠。
(點新聞記者劉妍伶、梁譯尹、王俊傑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