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言
香港回歸祖國28年,28年來,香港得到國家的全力支持,在各方面發展都有長足的進步。不過,不知為何,總有人會有一點「戀殖」心態,以為「英國留下的才是好」。最近,立法會議員謝偉俊在公開發言時,就公開指與其搞熊貓旅遊、紅色旅遊,不如搞「殖民地旅遊」。謝偉俊之說,一是不懂歷史事實,二是到現在仍不清楚今日的香港到底是怎樣的地方,以及香港真正歸屬在哪裏。
有一點必須不厭其煩地指出,就是香港從來不是「殖民地」,從鴉片戰爭以至《南京條約》等等,中國與西方列強簽訂的條約是不平等條約,是列強強搶了香港,中國一直擁有香港的主權,英國進行的乃是殖民式統治。亦是說,香港不是英國的「殖民地」,英國此前是在香港進行殖民統治;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中國正式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謝偉俊的以為,不一定是事實,如果弄清歷史脈絡再作評論,可能會更好一點。
至於搞熊貓旅遊、紅色旅遊或者「殖民地旅遊」的問題,謝偉俊似乎以「流量」為考量,但筆者想酙酌或考量的,則是道德與正義的問題。今日香港,筆者不會反對保有一些英國留下的特色,但以英國「殖民」東西為宣傳品,會否有一種間接為英國侵略香港的宣傳效果?又或者,原來香港還要以「英國特色」作旅客招徠?恕筆者不能同意。
如果以謝偉俊的邏輯看,以迪士尼樂園為例,上海有了迪士尼樂園,那麼香港的還需要嗎?一種經濟宣傳或景點特色等,內地有,不代表香港不可以有。以熊貓旅遊舉例,如果成都有熊貓作招徠,香港也有,一個深圳的旅客,會否選成都而不選香港?未必。因為香港距離較近,而且香港還有不少特色景點,旅客來香港與否,其實往往是綜合考量,而非單一考量。
無論是熊貓旅遊、紅色旅遊,都可以是豐富香港旅遊景點的設施,不同的設施,如同打出不同的組合拳,來香港的旅客,來購物、行山可以,來看望大熊貓一樣可以,百貨應百客。筆者想特別指出的一點就是,熊貓旅遊、紅色旅遊,其實也是在宣傳、推廣國家的特點或歷史,這是作為中國人的應有之義。謝偉俊在公開場合提出「殖民地旅遊」,會否「戀殖太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