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報道】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近日正式推出「大公ESG評價體系」,該體系依託集團旗下「香港國際ESG研究院」,旨在構建兼具國際視野與中國特色的ESG評價基準,為中國企業提供可量化、可落地的可持續發展標尺,助力全球資本高效對接中國ESG實踐,聚焦企業長期價值發現機制。
破解本土化難題,架設國際橋樑
隨着全球ESG發展步入規範化階段,標準多樣化與「漂綠」風險並存。2023年,國際可持續準則理事會(ISSB)、歐盟及中國監管部門密集出台新規,推動ESG實踐向真實透明轉型。大公ESG評價體系以「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為定位,深度接軌國際準則(如IFRS、歐盟CSRD),同時融入中國「雙碳」政策與行業特色議題,填補本土化評價工具空白。其核心使命包括:建立高標準評價基線推動企業管理升級;貫通政策、資本與產業全鏈路;強化社會共識,使「負責任經營」成為商業默認選項。
科學方法論:動態優化與媒體監督雙輪驅動
體系以科學性、互操性、實質性、動態性為原則,首創分層評價框架:
- 數據多元驗證:整合企業披露、監管數據及國際評級結果,首次納入媒體輿情監測作為雙向調整項(±5-10分),強化社會監督;
- 量化定性雙校驗:80%權重基於差異化指標體系,20%來自外部國際評價,確保結果客觀可追溯;
- 行業定製化:為能源、金融等行業設置特色權重(如清潔技術投入、綠色金融實踐);
- 季度動態更新:建立專家委員會閉門研討機制,實時響應國際標準與政策變化,確保評價維度前瞻性。
全景覆蓋118項指標,聚焦中國特色議題
體系自主構建118項通用指標,分層拆解至環境(E)、社會(S)、治理(G)三維核心:
- 環境維度:涵蓋氣候變化、資源利用等5大議題,細化51項二級指標;
- 社會維度:聚焦員工權益、社區貢獻等4大議題,設置44項二級指標;
- 治理維度:圍繞商業倫理、董事會效能2大議題,設計23項二級指標。指標設計緊扣「財務與社會價值雙重實質性」原則,並深度銜接中國本土政策與國際合規框架,為企業「走出去」提供路徑支持。 
三大應用場景落地,推動中國ESG生態建設
大公ESG體系將通過三大路徑實現價值轉化:
一、發布主題及區域可持續發展指數,引導資本流向ESG領先企業與地區;
二、依託媒體平台推出年度企業可持續榜單,放大標桿案例示範效應;
三、開放協作生態,與監管機構、金融機構及科研院所共建中國ESG標準。
體系手冊已完全開源方法論,供行業參考使用。未來,該體系將作為「通用工具」連接內地、香港與全球資本市場,通過跨境評級互動傳播「中國ESG故事」,助力構建包容性全球可持續生態。
專家評價指出,大公ESG體系首次將媒體公信力、國際規則適配性與本土政策深度結合,為中國企業參與全球治理提供「標準化語言」,有望重塑ESG價值發現機制。
 
                    
                   收藏
收藏
                     取消收藏
取消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