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今日圓滿閉幕。會議審議並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不僅是中國未來五年發展的宏偉藍圖,更是國家在新時代新征程推動社會經濟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宣言。「十五五」規劃以其前瞻性的視野和系統性的布局,以及確保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維度,為國家發展注入新動能、擘畫新路徑。對處在由治及興新起點的香港而言,「十五五」規劃是指明發展方向、擘畫發展路徑、蘊含無限生機、提供強大動力的「機遇」綱領,必將在確保香港高質量發展繁榮的六大關鍵領域,為香港的繁榮穩定、長遠發展以及750萬市民的福祉開闢了廣闊前景。
「十五五」規劃建議為深化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引領香港特區全方位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創造了歷史性機遇。大灣區作為國家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發展潛能巨大。香港憑藉「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高度國際化的營商環境、普通法制度和成熟的金融服務體系,可以在大灣區融合中扮演「超級聯繫人」和「核心引擎」的雙重角色。
規劃的實施將加速基礎設施「硬聯通」和體制機制「軟聯通」。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等已構築起「一小時生活圈」的骨架,「十五五」期間,口岸通關效率提升、規則標準對接、生產要素跨境流動便利化將進一步深化。灣區深度融合發展,將促使香港超越地理邊界,在更廣闊的經濟腹地中優化資源配置,提升整體競爭力,形成與灣區城市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的良性生態,推動香港特區全方位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十五五」規劃建議為香港可持續高質量發展,轉型經濟結構創造了發展機遇。全會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這對於正尋求經濟新增長點的香港而言,是轉型躍升的明確指引和強大支撐。香港傳統優勢產業如金融、貿易、物流仍需鞏固,但也面臨產業結構相對單一、創新科技產業亟待壯大的挑戰。
國家規劃強調的「高質量」,指引香港必須走創新驅動、綠色低碳、包容共用的發展道路。國家在科技自立自強、綠色發展等方面的戰略決心和資源傾斜,將為香港相關領域的發展提供龐大的市場需求、技術合作空間和政策支持。香港可以藉此機遇,識變應變求變,主動調整經濟結構,培育一批高附加值、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新興產業,實現多元化發展,減少外部經濟波動的衝擊,促進更具韌性和可持續的經濟增長。
「十五五」規劃建議為加快北部都會區發展,開拓香港城市發展新空間創造了機遇。全會提出,優化區域經濟布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北部都會區是香港特區政府提出的長遠發展願景,旨在與深圳形成「雙城三圈」的戰略性布局。「十五五」規劃無疑為北部都會區的發展注入了強勁的「國家動力」。這一機遇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戰略定位的提升。北部都會區不再僅僅是香港本土的發展規劃,而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特別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關鍵節點。其發展能獲得國家在規劃指導、政策協調、重大專案布局等方面的更多支持。二是發展路徑的明晰。國家規劃中關於優化國土空間布局、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方針,為北部都會區在產業導入、交通連接、生態環保、宜居宜業等方面的具體實踐提供了導引。
「十五五」規劃建議為香港鞏固提升「三個中心一個高地」,強化傳統優勢培育新動能創造了機遇。要優化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促進服務業優質高效發展,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在國家未來的開放格局中,香港的功能定位會得到進一步加強,香港特區的橋樑作用將更加突出。
在金融領域,國家穩步推進金融開放、發展綠色金融、數字人民幣試點等,香港可以發揮試驗田和防火牆作用,強化其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和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功能。在貿易領域,面對複雜的國際貿易環境,香港作為自由港和單獨關稅區,可在維護全球貿易暢通、探索高標準經貿規則方面發揮獨特價值。在航運領域,香港可依託其高效的國際航運網絡,與國家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發展智慧物流等戰略對接,提升高端航運服務業競爭力。法律及爭議解決方面,隨着跨境商貿投資活動日益頻繁,香港的法律服務需求將持續增長,國家支持香港建設區域法律服務中心,支持香港國際調解院開展國際法律爭端調節,都有助於其拓展市場,提升香港特區在法治保障方面的國際公信力。
「十五五」規劃建議為打造粵港澳國際創科生態圈,激發創新發展新活力創造了機遇。創新科技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要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歷史機遇,統籌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搶佔科技發展制高點,不斷催生新質生產力。要加強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發展,深入推進數字中國建設。這也為香港實現「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定位提供了清晰的路徑和前所未有的機遇。
香港擁有多所世界級大學、基礎科研實力雄厚、國際化程度高,但在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方面存在短板。內地的深圳、廣州等城市則在應用研發、先進製造、市場規模方面優勢明顯。「十五五」規劃推動下的國際創科生態圈建設,將促進香港與灣區內地城市在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上的深度融合。香港可以聚焦原始創新和前沿探索,與內地的製造能力和市場應用相結合,共同攻克關鍵核心技術。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等平台將迎來加速發展,成為政策突破和要素集聚的高地。同時,國家重大科技專案、大科學裝置有望更向香港開放,吸引全球頂尖科研人才來港,形成「香港研發—內地轉化—全球市場」的創新協作模式,真正使創科成為香港經濟發展的新支柱。
「十五五」規劃建議為共享國家高質量發展紅利,提升市民幸福感獲得感滿足感創造了機遇。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是管治者必須遵循的崇高理念,發展的最終目的是造福人民。全會提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暢通社會流動渠道,提高人民生活品質。這一導向同樣惠及香港市民,為他們共用國家繁榮發展的成果創造了更多機遇。
香港市民在國家可持續高質量發展中將獲得更多更大更廣泛的實惠與滿足感。一是經濟層面的實惠。國家好香港就會好。隨着香港更深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將創造更多優質就業崗位,尤其是在科創、金融、專業服務等領域,為青年向上流動拓寬管道。二是民生福祉的改善。國家在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環境保護等方面的進步和經驗,可為香港提供借鑒。跨境基建的完善使得香港市民在內地生活、就業、養老更加便利,拓展了生活空間選擇。三是文化認同與精神滿足。通過參與國家重大戰略和專案,香港市民能更切身地感受到國家發展的脈搏,增強身為中國人的自豪感和歸屬感。四是國家的繁榮昌盛將大幅提升香港同胞的國際地位與尊嚴。這種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的情感連接,是更深層次、更持久的「獲得感」與「幸福感」。
「十五五」規劃這幅波瀾壯闊的藍圖,為香港由治及興注入了確定性、指明了方向感、提供了強動能。六大機遇共同構築了確保香港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堅實框架。抓住這些機遇,要求香港社會各界,特別是特區政府,展現出更大的擔當和智慧,改革變通,創新突破,主動對接國家規劃,細化落實方案,凝聚起共謀發展的強大合力。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香港唯有把握「國家所需、香港所長」的結合點,將自身發展置於國家現代化建設的宏大進程中,才能不斷鞏固提升競爭優勢,讓發展成果更好惠及全體市民。有中央持之以恒的堅定支持,有「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香港定能乘着「十五五」規劃的東風,譜寫由治及興的嶄新篇章,為助力強國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收藏
收藏
                     取消收藏
取消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