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溫志倫
教育局新一輪的6所新屋邨幼稚園校舍申請計劃,將於本月27日截止。該計劃的目的是為目前需要承擔較高昂租金、校舍環境和設施殘舊、面對區內幼稚園學位過剩等問題的非牟利幼稚園申請搬遷。教育局受房屋委員會委託,負責提名營辦團體,而校舍分配工作以申辦團體互相競逐的方式進行,即兩局互相協作,當新屋邨落成後,教育局為當地區民提供教育服務。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房委會推出資助出售單位「長者業主樓換樓計劃」,將會為教育局的幼稚園校舍申請計劃帶來什麼契機呢?當新的公共屋邨落成後,入住的年齡層分配,將會間接影響學校的營運模式。
以靈活校舍規劃 回應跨區人口流動
從「長者業主樓換樓計劃」說起,此政策的目的是幫助年滿60歲的業主在不需補價的情況下,出售現有單位並購買較小或偏遠單位,以獲得額外現金作為生活費。在理想的情況下,原先在市區較大的單位,將會被釋放出來,給予年輕的家庭置業。年輕家庭入住市區亦可減低跨區工作的時間和成本,有助於提升生活質素。在這些客觀條件下,會間接提升舊區的生育率。原本期盼新落成的公共屋邨,入住的人口年齡層有可能因此而提高。對於業界和辦學團體來說,申請校舍搬遷計劃一直被視為重要的救命稻草,期望能夠在新區的學校中有所延續,繼續服務學童,提供優質的學前教育服務,但政策調整會否形成現實與理想的落差呢?
築長者安居之境 育幼兒樂學之園
無論是新屋邨的落成,還是學前教育服務的鋪設,都是城市發展中至關重要的公共資產。善用資源整合,相信能更有效地提高施政效果。兩項政策是密不可分的,如何平衡不同群體的需要,推進社區的可持續發展是重要的方向。不少長者對於搬遷計劃存在謹慎和觀望的態度,畢竟要離開自己熟悉的社區總會有情感的依附。如果在新的社區當中,讓長者與自己的家人居住在同一個屋邨,相信有利於他們適應新環境。與此同時,校舍搬遷計劃可考慮加入跨代照顧和服務的元素,以配合施政報告的新發展方向。將長者搬遷計劃與幼稚園校舍搬遷計劃結合起來,在同一社區內規劃跨代共融的設施,讓長者與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有更多接觸機會,既能緩解長者的孤獨感,也能為幼兒提供更多的陪伴與關愛。
雙局精準協商 創長幼共融紐帶
隨着政策的轉變,教育局與房委會之間的協商,更需要即時性和科學化。從了解新落成屋邨的戶型結構,入住的人口結構和家庭背景等,都需靈活彈性地設計出校舍學生容額的方案。如預計入住的人口結構有所變化時,要適時調節相關校舍的大小,以符合長遠的發展利益,盡量減低新校舍出現收生不足的問題。同時,應加強與社區、業界及家長的溝通,確保政策設計能真正貼近市民需求。讓當區的居民能夠安居樂業,讓業界在新屋邨繼續發光發亮,相信搬遷的幼稚園不再只是惠及學前兒童,更是惠及長幼共融的新天地。
(作者為香港未來教育協會學校聯絡部總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