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國際機場今日(20日)凌晨約3時50分發生罕見事故,一架由杜拜抵港的貨機降落期間,懷疑衝出跑道墮入海中,一輛機場地勤車懷疑被撞,車上兩人一度墮海失蹤,之後地勤車30歲的乘客被救起後當場證實不治,40多歲的司機送院後死亡。今次機場發生導致2人死亡的奪命事故,更加需要全力查清事故原因,確保機場運作安全。
畢竟,香港國際機場自1998年啟用以來鮮有發生事故,今次又是機場三跑道系統於去年11月投入運作後發生的首宗奪命事故,因此備受各界關注。
梳理事故發生的整個過程,會發現今次事故確實「罕見」。根據現場資料,事發時的天氣及跑道情況均適合運作。涉事飛機在降落之前,與民航處指揮塔有無線電聯絡,民航處給予正確指示,飛機在降落前沒有發出需要協助或求救信號。涉事飛機安全落地後,在滑行階段滑行到差不多一半距離的地方,突然轉向左邊,衝出跑道撞到圍網後的巡邏車。為確保機場運作安全,北跑道因事故關閉,跑道重開時間要先做評估。
事故之後,巡邏車的安排亦引起關注。涉事的巡邏車負責巡邏長度超過4公里的機場北海岸線,目的是確保機場的安全,從1998年新機場啟用後運作至今。而且,事發時巡邏車距離北跑道有相當的安全距離,並在圍網外停定,所以可以初步判定事故原因和巡邏車的關係不大。至於飛機為何突然向左轉,仍需要詳細的調查。
可以為查清事故原因提供幫助的飛機上的兩個黑盒——飛行數據紀錄儀和駕駛艙語音紀錄儀,目前仍在搜索當中。飛機衝落海之後,機身斷開兩截,於海面載浮載沉,亦給搜索黑盒帶來了一定的難度。不過由於衝落海的飛機距離岸邊較近,相信搜尋難度不算太大。
幸運的是,貨機上的4名機組人員並無受傷,他們在打開的機艙門附近等待救援,消防於是協助4人利用逃生滑梯離開機艙。最新消息是,其中兩名機組人員於醫院被警方帶走協助調查,相信可以給事故調查工作提供有力幫助。
民航意外調查機構已將本次事件定性為「意外」,並展開調查。調查方向包括飛機系統、相關維修和操作,以及現場天氣及跑道等情況進行評估,分析出意外原因。
事實上,香港此前亦發生過飛機衝出跑道墜海的事故。當時是1993年11月,香港受颱風「艾拉」吹襲,天文台正懸掛三號風球。中華航空(華航)605號班機在啟德機場着陸後未即時減速,反而繼續加速滑行,直至臨衝入海前數百米才開始急減速,結果衝出跑道並墜入跑道盡頭的海中。事故原因為機組人員的操作失誤,包括機長在着陸後未立即啟動反推裝置,反而誤將引擎推力桿當成反推力桿向前推,令飛機繼續加速。
香港新機場在1998年啟用後,亦發生過一宗飛機因颱風墜毀翻覆的事故。當時是1999年8月,在颱風「山姆」襲港期間,華航642號班機在赤鱲角機場因颱風墜毀翻覆,造成機上3人死亡、50人重傷,成為香港新機場1997年7月啟用以來的首宗致命航空事故。調查報告指出,機組人員在強烈側風的颱風「山姆」中降落時,操作失誤導致飛機重落地,進而失控翻覆。調查指,機長未能適當修正過快的下降速度是直接原因,而副機長提供的錯誤資料也加劇了事故的發生。
事實上,導致飛機衝出跑道的原因可能涉及多重因素——除人為操作因素外,亦不排除受風速變化、地面濕滑、落地點偏後、剎車或反推力系統反應延遲、機械故障、甚至通訊誤會等影響。具體原因仍有待民航意外調查機構的正式調查結果,在此之前不宜作出推測。
不過,今次飛機是在夜間着陸,操作難度相比白天可能更大。一架飛機在夜間着陸時,飛行員需要重點關注風速風向、能見度、天氣狀況、跑道狀況、地面濕度,還需注意疲勞管理,因為貨機降落多發生在凌晨,這些對機師的體力來說都是挑戰。
不論如何,今次事故都給民航業敲響警鐘,亦提醒大家:在飛行工作中,機師和地面人員、後方指揮人員是一個團隊,安全屬於群體責任;而且地空協調非常關鍵,任何一個誤差都可能導致意外。這就更加需要民航相關部門多加強跨部門合作,令悲劇不再重演,畢竟民航安全事故「一宗都嫌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