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香江|四中全會擘畫未來 「香港實踐」天寬地闊

文/屠海鳴

今天,舉世矚目的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在北京開幕,會議的主要議題是研究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五年規劃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五年規劃的前瞻性和確定性,推動中國經濟實現了長期高速增長,令中國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發展成為世界第一大工業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明年是「十五五」規劃開局之年。在這個關鍵時刻,中央全會研究「十五五」規劃建議,將釋放未來五年、乃至更長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明確信號。

「十四五」收官在即,在前四年5.5%的平均增速基礎上,2025年中國經濟總量有望達到140萬億元。在國際環境各種風險挑戰的衝擊下,中國經濟保持這樣的增速,在經濟發展史上前所未有。回顧中共十八大以來,各個五年規劃的謀劃和實現,習近平經濟思想的理論貢獻和實踐偉力,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十五五」規劃不僅關涉中國未來5年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也將給全球帶來深遠影響。這次重要會議前夕,全球各地對中國將如何進行頂層設計、如何謀劃發展路徑以及在風雲變幻、紛繁複雜的國際形勢下,如何以「中國之治」應對「世界之變」,予以廣泛關注和期待。

「一國兩制」進入新階段後,香港肩負着自身發展和貢獻國家的雙重使命;「十五五」規劃直接涉及香港的內容雖然不多,但其擘畫的發展願景和宏偉藍圖,將深刻影響香港未來發展的戰略部署、謀篇布局、前瞻規劃、縱深推進。二十屆四中全會擘畫未來,「一國兩制」的香港實踐天寬地闊。

從戰略定位看發展走向

「十五五」規劃關乎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意義重大、影響長遠,可從以下三個視角來觀察其戰略定位。

其一,發展階段。按照中國「兩步走」的戰略安排。到2035年中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也就是說,在「十六五」末實現「基本現代化」。由此觀之,「十六五」規劃將會「全面發力,奮勇衝刺」,而「十五五」規劃則具有「發展轉型,做好鋪墊」的意味和含義。

其二,動能轉換。時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快速推進,中國進入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期。整體來看,我國的傳統產業已具備先發優勢地位,人工智能、5G通信、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領域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中國新舊動能轉換能否成功,關鍵在於把這種「好勢頭」變為「新常態」,「十五五」規劃將推動新舊動能轉換。

其三,國際環境。近年來,國際形勢瞬息萬變、地緣政治衝突加劇、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盛行,某些國家遏制、打壓、圍堵中國的戰略不會改變,中國經濟要突出重圍,不能寄希望於別人的「恩賜」和「手軟」,唯有自立自強、自強不息,才能化險為夷、踏平坎坷。「十五五」規劃將會明確一系列應對外部風險的措施。

綜上所述,可以這樣看待「十五五」規劃的戰略定位:在承前啟後的五年,應對深刻變化的內外發展環境,以改革創新提升競爭力,化解各類風險,為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奠定決定性基礎。

「十五五」規劃的戰略定位,決定了中國經濟下一步的走向,也為香港對接國家戰略提供了指引,這是香港社會讀懂四中全會的「必修課」。

從着力重點看香港機遇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於9月29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了二十屆四中全會議程,並提出「六個堅持」,勾勒出了「十五五」規劃的重點。香港應聚焦「十五五」規劃的重點領域,挖掘香港的發展機遇,並尋找貢獻國家的切入點。以下五個方面,值得重點關注:

其一,創新驅動將進一步強化。「十五五」規劃將會把科技創新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置於核心位置,致力於實現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體系化布局,力爭在前沿領域取得突破,並確保產業鏈供應鏈的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香港在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領域擁有雄厚的研發實力,香港的產業創新也在與深圳的合作中逐步打開新局面,行政長官李家超在上個月發表的2025年施政報告中,對香港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做出了部署,香港應在「十五五」規劃中尋找國家戰略與香港優勢的對接點。

其二,擴大內需提升為長期戰略。預計規劃將致力於打通「收入─消費」的良性循環,通過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等措施,系統性地提升居民消費能力和意願,保持消費作為拉動經濟增長「三駕馬車」的「一馬當先」地位。時下,香港與內地消費者「雙向奔赴」已成常態,透過「十五五」規劃,香港可從兩個方面明確提振消費的思路:一是香港提振消費的政策與國家政策合拍;二是香港消費市場與內地消費市場形成互補。如此,才能實現互利共贏。

其三,全面深化改革的舉措更加具體。去年召開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進行了全面部署,「十五五」期間是改革攻堅期,這意味着規劃的實施將與改革舉措緊密結合,特別是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推進制度型開放、構建科技創新的新型舉國體制等關鍵領域改革,將會有重大進展。香港應深入觀察研究各項重大改革,爭取介入,成為一個個改革項目參與者、推動者,而不應是旁觀者、局外人。

其四,「築牢安全底線」上將會持續加力。面對波譎雲詭的國際局勢,「十五五」規劃將會「統籌發展與安全」,特別是將安全保障內嵌於發展之中,提升安全保障能力。香港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城市,既是改革創新的「試驗田」,也是保障安全的「防火牆」。如何在開放環境下保障安全,香港在這方面探索的空間很大,可為國家做出獨特貢獻。

其五,推動綠色轉型的分量將會加重。「十五五」是推動碳排放總量實現峰值後穩中有降的關鍵階段,為實現「雙碳」目標奠定堅實基礎,推動綠色發展將是「十五五」規劃的重點之一。香港的綠色金融發展勢頭迅猛,完全可以為內地的綠色轉型注入金融活水。

從開放大局看香港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上,只會越開越大」。「十五五」規劃將會充分體現這一趨勢。香港具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中央一直希望香港把「內聯外通」的功能做大做強。從開放大局看香港,香港在「十五五」期間可實現從「超級聯繫人」到「戰略樞紐」的轉變,至少在以下幾個方面可以有所作為。

其一,內地企業出海樞紐。李家超在施政報告中提出,特區政府整合資源成立「內地企業出海專班」,主動招攬並系統性地幫助內地企業以香港為平台拓展海外市場,特別是在東盟、中東等新興地區。這標誌着香港從「被動聯繫」轉向「主動引領」。以此為起點,香港可在「十五五」期間,積極打造內地企業出海樞紐。

其二,人民幣國際化關鍵樞紐。香港擁有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資金池,正通過強化離岸人民幣生態系統,在國家人民幣國際化戰略中扮演不可替代的核心角色。「十五五」期間,人民幣國際化必將有重大突破,香港應據優勢而再跨越,成為人民幣國際化關鍵樞紐。

其三,國際資本循環樞紐。資本的嗅覺最靈敏,哪裏擁有最大機會和最低風險,資本就會流向哪裏。今年以來,香港資本市場暢旺景象喜人,這是國際資本為香港「投下信任票」,香港應在「十五五」期間配合國家戰略,致力於打造「海外資金─香港配置─內地資產」的循環模式,吸引「一帶一路」沿線特別是中東、東盟的主權基金等長期資本,通過香港投資內地市場。

其四,供應鏈管理樞紐。在貿易保護主義盛興的今天,國際貿易的不確定性越來越大。香港正積極構建「高增值供應鏈服務中心」和「跨國供應鏈管理中心」,在「十五五」期間,香港可以發揮法律、保險、通關等方面的優勢,大力幫助內地和國外企業規避貿易壁壘,降低交易成本,保障供應鏈安全。

其五,粵港澳大灣區制度創新的樞紐。香港許多領域的規則規制與國際接軌,在大灣區的制度創新中,應主動從「參與者」轉變為「引領者」和「協調者」,利用熟知國際規則的優勢,在數據跨境、跨境徵信、法律服務等領域匯聚世界各地的經驗和案例,進行綜合評判,博採眾長,為大灣區的制度創新提供參考,並逐步成為大灣區制度創新的樞紐。

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辦主任、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多次指出,香港要善於在國家戰略下謀劃自身發展,並要為國家發展做出香港貢獻。夏主任的殷切期望,揭示了「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的辯證關係,促使香港社會不斷增強對國家戰略的認知。

心有山海無畏浪,踏風攬月步從容。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研究的「十五五」規劃建議,擘畫國家發展美好藍圖,香港社會熱切期盼盛會繪宏圖,發展勁更足,前行路更寬!

(本文作者為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

(來源:大公報)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點擊香江|四中全會擘畫未來 「香港實踐」天寬地闊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