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吳志斌
10月24日,香港立法會換屆選舉的提名期將展開,這是香港完善選舉制度後第二屆立法會選舉,是香港加快由治及興進程中的一件大事。而提名未啟,立法會主席梁君彥率先打響「棄選」第一槍,而後資深議員馬逢國亦是宣布不再競逐連任,目前共計十多位現任議員表明不參選,這迅速引發了社會的廣泛議論。
國務院港澳工作辦公室17日發表署名文章,強調不存在什麼所謂的「祝福名單」,也沒有誰享有什麼「特殊待遇」,但也同時提及這次選舉一定能夠選出「更加年輕專業、更具創新創造活力的立法會議員」。然而,每一次的立法會換屆本身就是一次更新換代、自我更新的過程,哪些人參選或者哪些人不參選,雖是值得留意,但我們更要關注的是,在選舉換代的過程中,立法會如何保持制度優勢的內在活力,如何提升運作的管治能力,如何為香港社會依法履職、民生建設實踐更為優質的政治民主,這才是每一屆立法會換屆選舉的意義所在。
首先,立法會體系是「一國兩制」框架下,特區政府管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香港優質民主實踐的核心體現之一。在歷經2019年黑暴的惡意破壞和反中亂港分子的胡作非為,香港市民一度對立法會喪失了部分信心。而目前的立法會架構在歷經2021年的選舉制度完善後,在「愛國者治港」的原則下,實現了根本上的撥亂反正,回歸了基本法的正軌。據統計,在本屆立法會的運作之下,不僅順利地完成了拖延了20多年而未能完成的基本法第23條立法工作,更是審議通過了接近130條法案、對接國家發展和涉及香港競爭力的260多個項目以及超過1800項的草案修正案,有效地發揮了立法會上傳下達、連接政府和民眾的中介作用,更是呈現了務實推動事務、確立發展共識、主動獻策的積極影響力。換而言之,第七屆立法會良好局面來之不易,而在正軌之上運作的立法會更是與政府和諧配合、互為監督,為香港由亂及治、由治及興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其次,立法會選舉不在於多少人「進進出出」,而在於多少新進之人可以真心實意地愛國愛港,為香港負責。10月16日,特區政府舉辦「行政立法同心治港創未來」的研討會期間,香港再出發大聯盟秘書長譚耀宗接受採訪時指出,「根據過往經驗,每次換屆出現三至四成新面孔屬正常。」筆者曾在2020年7月撰《疫情嚴峻 立法會選舉有必要延後》一文,最早提出要在當年「延後選舉」,而香港社會更是形成了共識,政府最終順從民意,延遲選舉,為完善立法會選舉制度爭取了時間和時機。筆者當年之所以如此大膽呼籲,並不僅僅只是因為當時第三波新冠疫情事態緊急和亂港派的非法政治活動,更是因為筆者深刻地意識到,只有在依法公正程序之下選出的立法會才能符合香港的長遠利益,我們必須「拒絕一個以毀滅為目的的破壞性、『否決型』議會。」同理,如今的立法會換屆選舉也必然要看重「質」而非「量」。立法選舉要回歸選賢舉能的本質,要突出多元包容、廣泛代表、均衡參與、良性接力、公平競爭,要比綱要、比能力、比形象、比立場,要將香港的發展和市民的福祉擺在第一位,要以服務香港作為自身的光榮使命和擔當,最終選出一個以「人民為中心」、促進香港經濟發展的「有為型」議會。
作為第七屆選舉委員會的委員,筆者不僅見證了完善後的立法會選舉制度走向優質民主、香港政治局面撥亂反正的關鍵時刻,也是新的選舉制度的見證者、參與者、貢獻者。如果說立法會選舉制度完善後的第一屆選舉是具備高度「承上啟下」性的新實踐,是對「愛國者治港」基本原則的最恰當詮釋和對「一國兩制」的創造性呼應,那麼,新一屆的立法會選舉則是實踐以「換屆」形成建設共識,以選舉建構民主良性接力,以新面孔激發創新活力的關鍵階段。目前,香港正處於社會和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凝心聚力拚經濟,實現新質發展和飛躍是全社會的強烈共識,選出愛國愛港立場堅定、選出專業有為履職盡責的立法會議員,將會為特區實現良政善治提供更為有力的保障。
新面孔意味着破舊立新、意味着在打破「利益固化藩籬」,意味着創造性地探索解決社會困境和民生難題的靈活道路,是存續香港發展活力的接力棒,更是優質民主實踐的後備軍。與其關心誰上誰下,我們更要關注新面孔們怎麼被選上,如何破舊思維,如何立新方向,在優化立法會政治生態之際,為香港培育本土化的政治人才和建構創新的治理環境,從而引導香港實現自我改革。唯有如此,新鮮面孔才能成為香港發展的新鮮血液,優質民主才能在更新換代之中得以良性接力與升級。
(作者為安徽省政協港澳台僑和外事委員會副主任、省僑聯副主席、資深評論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