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評四方|鄭鎮炎走過萬水千山:下一站,13年的奮鬥歲月

文/關品方

香港大爺鄭鎮炎幾天後將到達長征的終點陝北吳起鎮。他從去年10月17日起,自江西省于都出發,重走長征路,總共步行了大約256天,行程大約6200公里。

長征1936年10月勝利結束,13年後(1949年3月)在西柏坡召開七屆二中全會,已是新中國成立前夕。在此期間,中國經歷了從國內革命戰爭向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重大歷史轉變,最終走到全國解放和新中國的成立。走過千山萬水之後的13年奮鬥歲月,這一時期的主要歷史發展脈絡,值得回顧。

首先是長征勝利與抗日救亡(1936至1937)。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與紅一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後,紅軍主力轉移至陝甘根據地,長征勝利結束,為後續發展奠定基礎。12月,西安事變爆發,蔣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1937年7月,七七事變爆發,全面抗日戰爭開始。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開赴抗日前線。

然後是抗日戰爭(1937至1945)。最初的戰略防禦階段(1937至1938),八路軍取得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等勝利,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其後的戰略相持階段(1938至1943),國統區指揮國軍在前敵戰線抗日、中共領導的敵後戰場(日佔區)成為抗戰主戰場,開展游擊戰爭和根據地建設。最後是戰略反攻階段(1944至1945),根據地軍民發起反攻,配合國軍和盟軍作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抗戰勝利。

繼而是解放戰爭時期(1945至1949)。首先是重慶談判,繼而內戰爆發。國共兩黨1945年10月10日簽訂《雙十協定》。國民黨隨後撕毀協議,發動內戰。然後是解放軍的戰略防禦與反攻(1946至1947),解放軍以「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為方針,粉碎國民黨的全面進攻。1947年,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揭開戰略反攻序幕。最後是戰略決戰與全國解放(1948至1949),解放軍發動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並取得勝後,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軍的主力。1949年1 月,北平和平解放。同年4月渡江戰役勝利並解放南京,國民黨政權垮台。

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1949年3月在西柏坡召開。解放戰爭全面勝利在望,中共面臨從「農村包圍城市」到「城市領導鄉村」的戰略轉變。會上,毛主席提出黨的工作重心要從鄉村轉移到城市,為此要規定全國勝利後政治、經濟、外交的基本政策,同時強調「務必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艱苦奮鬥的作風」,為新中國建設奠定了思想基礎。中央在複雜的國內外形勢下,通過戰略調整和不懈鬥爭,及時調整工作重點,實現了從革命黨到執政黨的轉變,開啟了新中國建設的新紀元。這是偉大的、及時的戰略轉變,從長征勝利到新中國成立,13年來風雲變幻、創業維艱;神州大地上,中華民族在大時代展現的大氣魄,細思之,極震撼。

筆者翻查毛主席從1936年長征結束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的主要居住地,按時間順序予以整理。也許香港大爺鄭鎮炎有興趣沿着這軌跡,駕長車、坐高鐵重走這一條長達13年的革命勝利之路,從陝西志丹縣起步,終站直抵北京天安門。當呼朋引伴,且行且珍惜。

毛主席(和中央機關)的13年移動軌跡是這樣的。1936至1938年是陝北革命初期,(1)陝西保安縣(已改名志丹縣),在這裏會見美國記者斯諾,完成影響深遠的採訪(2)延安鳳凰山(李建堂家,吳家大院),在這裏創作《實踐論》《矛盾論》《論持久戰》等著作(3)楊家嶺(崖窯溝窯洞、魯丁英家、半山腰窯洞),在這裏會見美國記者斯特朗。

1939至1947年是延安時期(8年),毛主席1940年秋遷到棗園後,在那裏持續工作至1947年才離開延安。

1947至1948年是轉戰途中,(1)王家坪,1947年3月撤離延安前在此居住(2)代縣路居,1948年4月暫住山西代縣政府後院(3)河北西柏坡,在這裏召開七屆二中全會。

最後是1949年進駐北平,(1)香山雙清別墅(3月遷入),籌劃建國大業(2)中南海菊香書屋,經黨中央集體決定(9月)遷入,成為新中國成立前最後一處住所,也是此後他長期辦公生活的核心地點。

毛主席在延安10年雖還有一些未開放的舊址,但主要是鳳凰山、楊家嶺、棗園和王家坪;這四處居所都有歷史印記,伴隨重大決策與著作誕生,從理論奠基到戰略決戰,深刻塑造了中國革命的進程,承載着中華民族波瀾壯闊的歷史記憶。

本文重點談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會期長達9天(從3月5日到13日),成績斐然。會議出席人員包括中央委員34人(主要有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周恩來、任弼時、林伯渠、董必武、彭德懷、林彪、賀龍、陳毅、鄧小平),候補中央委員19人(包括王首道、鄧穎超、王震、習仲勛、劉瀾濤等)列席人員11人(包括李維漢、胡喬木、楊尚昆等)總計參會人員64人。主席團成員包括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周恩來和任弼時。毛澤東任中央政治局主席兼中央書記處主席。會議高度肯定中央政治局的領導,會議後決定延續原有領導架構,即「五大常委」。

會議通過《關於軍旗的決議》(紅底、五角星、「八一」字樣),一直沿用至今。會議強調黨內民主與集體領導,要求加強作風建設,禁止祝壽、禁止以領導人命名地點、反對個人崇拜。

七屆二中的歷史意義,是確立「工作重心由鄉村轉向城市」,規劃新中國成立後的政治、經濟及外交政策,為建立新中國奠定思想和制度基礎,標誌着中國革命的戰略轉型。工作重心轉移到城市,開始城市領導鄉村的新階段。為此,要求全黨學習管理和建設城市,以恢復和發展生產(特別是工業)為中心任務,其他工作均需服務於此目標。會議又提出城鄉兼顧的方針,既不忽視鄉村,又全力發展城市經濟,依靠工人階級,團結其他社會力量。

會議制定新中國治國方略,批准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建議,擬出「八項條件」,作為與國民黨和談的基礎。新中國的發展路徑規劃,從農業國轉為工業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確立政治、經濟、外交的基本政策。

會議又提出黨的建設與作風要求,務必使同志們繼續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艱苦奮鬥的作風;明令禁止黨內個人崇拜,不以領導人姓名命名地點和企業、禁止祝壽、送禮。

會議的內容廣泛,奠定新中國成立基礎,為新中國繪製藍圖,推動新民主主義革命朝向社會主義革命,確立新中國成立後的執政新起點,從局部執政邁向全國執政,轉移工作重心以適應新形勢,學習及強化城市管理能力。

關鍵是黨建引領,是從思想到行為的里程碑,防範官僚主義與腐敗,維護黨群關係,指導實際鬥爭,為解放戰爭最終勝利提供政策保障,對新中國初期建設(恢復經濟)發揮指導作用。會議及時在革命勝利前夕召開,規劃了新中國的建設方向,以清醒的頭腦要求共產黨為長期執政奠定思想基石。這是煥然一新的開國精神,在我們慶祝新中國成立76周年的今天,對七屆二中全會提綱挈領地深刻理解,似乎很有必要。

1949年3月23日,毛主席帶領中央機關從西柏坡遷往北平時,在車隊行進中不無感慨,說道:「如果退回來就失敗了。我們決不當李自成,都要考個好成績。」旁邊的周恩來回應道:「我們應當都能考試及格,不要退回來。」七屆二中全會的會議上,毛主席提出「要警惕糖衣炮彈,絕不做李自成」,之後多次在不同場合提及這一警示,在進京途中重提,形容為「趕考」。毛主席要求有好成績,周總理認同要考及格;一問一答,反映兩人肝膽相照的偉大與謙虛。早在1944年延安整風時期,毛主席已經提出不可以「小勝即驕傲,大勝更驕傲」「李自成的教訓必須引以為戒」。

1644年,李自成進京後迅速腐化失去民心,僅41天即潰敗,是因為沒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執政憂思。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而執政的人民立場,要求自己作為執政黨自始至終要代表人民群眾的利益。「趕考」的本質,是接受人民的檢驗。這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重要精神坐標,其警示意義至今仍然是中華民族對自身的鞭策。

以上是筆者從香港大爺鄭鎮炎重走長征路快將勝利完成的隨想。他的行動雖然不是創舉,但令人印象深刻。鄭鎮炎是1973年香港大學學生會外務副會長(會長是陳毓祥),筆者當年和他在評議會共事,佩服他數十年如一日堅持愛國愛港立場,不求名利,默默耕耘,初心不改,是香港年輕一代參考的好榜樣。正是: 老去尚思越重巒,萬里征途薪火傳。

鐵索橫空寒未減,芒鞋踏破志猶磐。

紅軍既過遵義鎮,從今不懼炙骨炎。

且看今朝追夢客,赤旗漫捲白雲端。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品評四方|鄭鎮炎走過萬水千山:下一站,13年的奮鬥歲月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