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追蹤|楊振寧與港情緣深 來港演講全城轟動

【點新聞報道】著名物理學家、首位華人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楊振寧10月18日逝世,享年103歲。回望楊振寧的人生,他與香港的情緣跨越近一個世紀,尤其與香港中文大學有深厚的淵源。

楊振寧逝世,享年103歲。(央視新聞)

1964年來港演講引轟動 場外千餘聽眾無法入場

在抗戰期間,楊振寧隨家人逃難,從清華園去合肥,再經漢口、取道香港經越南,在硝煙中到達昆明。他甚少講及那一次經過香港的印象,畢竟那時他只有15歲,跟着父母倉皇逃難。

楊振寧再次踏足香港,是27年之後的1964年,在香港與父母會面。這一年楊振寧動了一個念頭,此前雖然與父母在日內瓦見過面,但是一來到日內瓦為父母辦理護照很麻煩,而且旅程太遠、頗費周折,父母年齡大了,尤其是父親身體不好,來往不便;再加之他一直牽掛懷念的弟弟妹妹還沒有見到,因此他想趁此機會在香港與內地的全家親人見面。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香港中文大學創校校長李卓敏,並且希望李卓敏幫助他弄到親人們的簽證。但是這事辦起來可不簡單,涉及到英國、美國、台灣等方方面面。後來李卓敏為此事專門找過時任港督戴麟趾,後來總算在李卓敏穿針引線的努力後,以邀請楊振寧來港講學為名,使楊振寧全家得以在香港會聚。彼時,香港中文大學剛剛成立一年,襁褓之年已經認識楊振寧,關係可謂深遠。

1964年12月19日,楊振寧的父母和振漢、振玉從深圳乘火車過羅湖橋來到香港尖沙咀火車站,早些時候到達香港的楊振寧早就日夜思念的親人,終於都見到了!這一次最激動的是楊振寧和弟弟妹妹,他們1945年昆明一別,到這年足足有19年之久。那時弟妹還是小孩子,可現在都成了大人。

楊振寧1965年1月訪問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香港中文大學)

楊振寧來港的事情雖然保密,但還是被媒體知道了,於是媒體開始大量報道楊振寧全家來港的事情。一家報紙上分期連載著名記者趙浩生與楊振寧的訪談錄《與楊振寧暢談·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12月30日,《星島日報》刊登大標題文章,指楊振寧父親證實抵港。

12月30日下午4時,楊振寧在剛建成不久的香港最大的香港大會堂音樂廳作《近代高能物理學之認識》。這次報告從一開始就引起香港巨大的轟動。12月31日香港《大公報》的報道是:「中國物理學家楊振寧昨公開演講,大會堂內空前擁擠,場外有千餘聽眾輪候無法入場」。記者葉中敏後來在她寫的《人情物理楊振寧》裏,描述了當時的盛況:「楊振寧此次來港的目的,是應邀為中文大學進行一次學術演講,題目是《近代高能物理學之認識》。演講會在當時全港最大的香港大會堂音樂廳舉行,大約有一千多個位子。演講會在下午四時開始,但二時未到,排隊的人龍已經從大會堂花園一直排列出外面行人路上,繞了大會堂一個圈,不少中學生、大學生、教師來了,還有不少文員、職工以至老年人士也來了,他們不一定聽得懂楊振寧要講的題目,但是,他們都要來親眼看看這位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為中國人增光爭氣的青年科學家,要分享一下這份中國人所共有的喜悅和光榮。結果,有千多人不得其門而入。」

這一次楊振寧在香港的演講,對很多香港學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不少中學生、大學生從此愛上了科學、選擇了物理。

時隔12年來港演講座無虛席 過道都坐滿學生

再過12年後,在1976年3月,楊振寧在回內地探親途經香港時,應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的邀請在中大作報告。中大校園已初具規模,演講就在科學館L1舉行,座無虛席,講題是規範場、磁單極和纖維叢。

楊振寧下午1點半到達香港,4點就在中文大學做《磁單極子量子化》學術報告。這個報告主要介紹他最近和吳大峻合作研究磁單極子量子化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在這一成果中,他們發現規範場與纖維叢有密切的關係,這使得他們大為驚詫。

這次演講,香港大專院校有100多名教師前來聽講,課堂裏座無虛席,就連過道上都坐滿了學生。楊振寧生動有趣和深奧的演講,引起聽眾極大的興趣,受到大家熱烈的歡迎。物理系主任徐培深最後代表大學和物理系以及聽眾向楊振寧致以謝意。演講完畢以後,楊振寧還與香港大專學生聯會的代表座談。

從70年代末至80年代,楊振寧來中大講學更頻繁了。1982年1月21日,楊振寧在香港中文大學作了《對稱與20世紀物理學》的演講。在這次演講中,楊振寧談到在自然界、物理學中的種種為人熟知的對稱性現象,然後把這種古已有之的重要認識如何發展成為「對稱性支配相互作用」作了生動的介紹。在演講結束時,楊振寧說:「從十分複雜的實驗中所引導出的一些對稱性,有高度的單純與美麗。這些發展給了物理工作者鼓勵與啟示。他們漸漸了解到了自然現象有着美妙的規律,而且是他們可以希望了解的規律。」

1983年3月2日,香港中文大學為建校二十周年舉辦了紀念活動,楊振寧在紀念講座上作了《讀書教學四十年》的著名演講。演講一開始,楊振寧首先就談到他對香港中文大學的感受和自豪:「這次有機會在風光旖旎的中文大學校園裏停留3個月的時間,我覺得非常高興。在天氣晴朗的時候,中文大學是非常漂亮的。在天氣陰雨的時候,如果你看的方向對的話,中文大學也是非常富有詩意的。我尤其高興有機會參與中文大學20周年校慶的學術活動。中文大學成立至今才20年,是一個很短的時間。可是,這20年中間,中文大學已經在很多方面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這毫無疑問是香港社會人士和中大校董會、校長、行政人員、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的結果。中國古語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樹人』是一件很困難的工作。但中大在20年期間已經培養了不少人才。這是值得自豪的。」

常帶母親沙田商場購物 與母合照帶火照相館

在80年代起的十多年內楊教授每年都近3個月在中大工作,住在大學的教職員宿舍,辦公室設於科學館內,這樣,楊振寧就可以將母親不時接到香港來住,享受晚年天倫之樂。在母子相聚的日子裏,楊振寧時常帶着母親到沙田火車站的一個商場購物,於是當地市民有機會看到這位著名的物理學家與他的母親行走在一起,那種無微不至的關懷老人的親熱現象,讓當地老人好生羨慕。

楊振寧與母親在中大的合照。 (香港文匯報資料圖)

有一次,楊振寧母子經過一家照相館的時候,楊振寧突然想到他們母子好久沒有在一起照一張合影,因此他們就走進這家照相館。店主熱情招待了這對母子,後來在交談中店主得知面前的顧客居然是鼎鼎大名的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這下可真是高興極了,決心給他們母子拍下一張最好的合影。後來這張照片果然拍的非常好,楊媽媽非常高興。

從照片上可以看出,楊媽媽似乎有一點緊張,但是楊振寧的表情實在可圈可點,那是一副非常幸福、非常滿足的表情,據說後來這家照相館把這張引人羨慕的照片放大,放在顯眼的地方,一時轟動,生意紅火了一陣。

不願對英國人行禮 香港回歸後才接受學位

1983年起楊振寧擔任榮譽教授,1986年起為博文講座教授,多次主持物理專題講座和公開演講。1987年,香港中文大學設立「楊振寧閱覽室」。楊振寧在1998年接受榮譽博士學位,更在1983年開設研究生選修課,2006年又開設了一門特別設計的選修課,名為「二十世紀理論物理的主旋律」。

有一件事特別體現出楊先生的家國情懷。1997年楊振寧獲中大頒授榮譽理學博士學位:中大很早就想給楊振寧頒授榮譽博士學位,但他遲遲沒有接受。究其原因是1997年之前在大學的學位頒授儀式上有一個英國傳統,就是接受學位的學者要在校監面前鞠躬,然後校監手持一根小木條在接受者頭上敲一下。然而楊振寧不願意對英國人行這個禮,直到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後,中大校監改由中國人擔任,楊振寧才欣然接受這個榮銜。儘管那年楊振寧剛做了心臟搭橋手術,他仍親身蒞臨榮譽學位頒授典禮,楊先生的家國情懷於此可見一斑。

香港中文大學為楊振寧慶祝85歲華誕及榮獲諾貝爾獎50周年。(香港中文大學)

在1998年,楊振寧作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他把幾十年來的文件、信札、筆記、手稿等,還加上他所獲得的獎章等,包括諾貝爾獎金章,一概捐贈給香港中文大學,大學成立了「楊振寧資料館」,可以說是一個袖珍的博物館,更是科學史的寶庫。

在1999年12月的世紀交接的日子裏,楊振寧說,只要香港人共同努力,將能迎頭趕上急速發展的世界科技潮流;他還特別矚目於年輕一代,說年輕人在21世紀將扮演重要的角色,只要香港青年能抓住時機,香港的未來一定會更美好的。

2000年7月底至8月初,楊振寧在香港參加「第三屆全球華人物理學大會」。他再一次對媒體呼籲說,香港有發展世界級物理學的良好條件,配合香港人的智慧,吸引科技人才到港工作絕不成問題,但必須及時迅速地招攬各方面的人才,以追趕資訊科技的大趨勢。

(點新聞記者報道)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熱點追蹤|楊振寧與港情緣深 來港演講全城轟動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