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道】隨着國際金價持續走高,銀行銷售的投資金條被不少人視為「硬通貨」。但金條購買容易,如果想變現,其中還有許多回購規定。比如,各家銀行的回購規則不一樣,不是所有金條銀行都照單全收,也不是每個銀行網點都能回購金條。
那麼,去銀行買金條時,要關注哪些要點?回購時,有什麼問題要注意?
買時容易賣時難?
金條變現流程複雜、周期長
半年前,浙江的王先生在手機銀行App上購買了50克金條。最近,他拿其中的10克去銀行變現,賺了1000多元差價。在王先生看來,黃金價格持續走高,他很看好投資金條。
王先生回憶,買金條時,銀行業務員特意提醒,不要輕易打開金條的塑封膜,以免造成損失。「金條有包裝有鑒定證書,塑封膜和包裝不要打開,如果打開,銀行可能會拒收。如果銀行收,還會去鑒定、稱重。」
安徽的蘇女士在去銀行變現金條時,才發現回購流程較為複雜。
「回購時,要帶上買的金條、身份證,還有回執單。銀行要查當時購買的流水,包括金條的核實、稱重,還要聯繫廠家,整個業務辦下來要一個多小時。錢也不能立馬到賬,銀行稱要把金條寄回廠家,等廠家核實確認無誤,錢才到我的卡裏,大概要花一兩周。」
限品牌限網點、還收折損費
銀行回購規則嚴格
近日,記者來到北京市西城區某銀行諮詢黃金回購的相關流程與要求。業務員解釋,「不是每個網點都可以辦理回購,需要有鑒定的資質。如果只投資,不建議把黃金提走,可以代保管,漲了之後把它賣掉就可以,不用拿到手裏。」
另一家銀行的業務員在手機銀行App上向記者展示了當日投資金條的買賣價格,如果當日賣出,投資者還需承擔差價。
該業務員稱:「金條有塑封膜,提走之後,如果不拆開膜,回購時要去專門管實物金的網點,鑒別真偽。如果拆了膜,會打孔驗真偽,就會造成消耗。」
該行客戶經理也向記者證實,回購金條需要收取相應的折損費用。「回購會有折損費,工費、手續費都在裏邊。」
記者了解到,各大銀行在辦理黃金回購業務時,要求普遍嚴格統一:
●回購的實物黃金必須為本行自有品牌的產品,並需出示發票、交易單等原始購買憑證和產品證書,同時保持黃金實物原包裝、吊牌完好、無破損。
●銀行會對黃金進行實物質檢和複秤,確保其成色和重量與標識相符,回購價格通常是在當日上海黃金交易所的基準金價基礎上扣除一定價差後進行結算。
●回購範圍一般不接受其他銀行或非指定品牌的金條、金飾,且對回購克重有最低要求。
整個流程需客戶攜帶本人有效身份證件前往指定開辦回購業務的網點櫃枱辦理。
銀行VS金店如何選?
投資前需明確需求
相比銀行投資金條回購有嚴格的條件,記者諮詢的線下黃金店舖卻十分爽快。有商家表示,「只要東西沒問題就可以,可以現場驗貨,現場轉款。」
不過,有網友反映,金店雖然回購爽快,但是存在壓價風險。相比金店的黃金,銀行金條雖然在購買時具備品牌保障和標準化優勢,但後續的流通性卻不如預期。
資深銀行從業者王女士認為,一方面,銀行回購政策嚴格,導致投資者難以通過原購買渠道變現;另一方面,金店、黃金公司等機構對銀行金條的接受度也參差不齊。
王女士:金條是基於國際金價報價,再加上加工費,但在回購時是按照實際的國際金價基準報價,所以中間有差價,相當於工藝費用。
浙江寧波市黃金珠寶協會會長俞建雅分析,與金店回購的優勢相比,銀行回購要求嚴格,而且銀行的銷售方法也跟實體店存在差異。
俞建雅:在實體店,當天國際金價是多少,回購價就再減3元,一目了然,實時回購。但有些消費者反饋,銀行可能會跟存款利率、貸款利率掛鈎。
俞建雅認為,投資者在購買實物黃金前,應充分了解回購政策、交易成本及流通渠道,避免盲目跟風。
資深銀行從業者王女士建議,如果為了投資,要了解回購渠道;如果為了收藏,可能會面臨銀行購買的金條流動性不足的情況;如果為了保值,就要計算實際的持有成本。銀行的投資金條產品種類豐富,投資者應根據自身資金流動性需求,合理選擇投資品種。
(來源:中央廣電總台中國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