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關品方
筆者留意到近年內地房地產發展有新趨勢。原生態城市田園康養小鎮的概念,融合文化、歷史、民俗和現代化候鳥式旅遊居停,沉浸式生活體驗。這是中國在城鎮化過程中的必然趨勢——縮小城鄉差別,拉近代際距離。中國的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在廣袤的國土上,建設中華民族與自然物類的命運共同體;在大美中國的天地山河中,構建和諧美麗的自然生態,力求達到天人合一、康養共融的境界,是陶淵明式現代版高科技的「歸去來兮」。
筆者早前適逢其會,去江門市和東莞市遊歷。江門市有兩山兩平一會(台山鶴山、開平恩平、新會),是中國的僑鄉之都,其中尤以台山最為突出。東莞市除了幾個大區和街道之外,還有30多個鎮,虎門長安一帶因為深中通道分流了虎門大橋的交通,如今在大灣區的三小時生活圈內,名副其實交通方便。上述嶄新的房地產發展概念,在大灣區已勃然而興,甚有前景。
生態城市田園康養小鎮是以「健康」為核心,融合田園生態與智慧小鎮功能,是智慧城市的延伸;通過多產業聯動,實現健康養生的特色小鎮模式。筆者有專業建築師、地產開發商和園林設計師朋友同行,認為這種特色小鎮的核心特徵與內涵,可從以下角度理解。
首先是健康導向性。以健康產業為核心,整合養生、養老、休閒、旅遊等功能,形成宜居宜業的生態空間。其次是田園基礎性。依託田園景觀和農業生產,強調農作、養蠶、種茶、養魚、禽畜等形式,形成深度參與、回歸自然的生活方式。再其次是產業融合性。結合農業、醫療、體育、養生、保健、文化等產業,形成複合型經濟體系。以高科技建築、新材料和新工序(MIC,「模塊化集成建築」)建設民宿別墅、21世紀的前沿高端小鎮。
核心元素包括生態資源的利用和保育,設定空氣和水質的標桿,例如PM2.5≤50,負氧離子≥5000個/cm³;最好具備林木、湖水、溫泉等周邊自然資源和景觀,以及文化歷史的「打卡」景點。
業態布局應包括健康療養、休閒農業、運動健身、文化體驗等多元產業組合。這就要求有足夠的功能配套,需要滿足醫療及交通(50至100公里內有高鐵/機場)需求,配備社區服務等基礎設施。在大灣區內完全可以先行先試,甚至延伸到西面的雲浮新興、東面的潮州汕頭。
隨着長者的老齡化和總體健康改善,這些小鎮更應重視跨三代的綜合性慢生活休閒品質提升。小鎮內既要養老又要養中/青/少/幼,提供圖書館學習、禪修堂養心、咖啡廳、氧氣吧、影視室、以至室內遊樂場等可以讓家長放心、兒童放飛的設施。
鄉村性與生產性的結合,不僅提供了田園居住環境,更通過農事活動實現了身心療愈(包括耕作體驗、生態種植、騎馬射箭、採茶烤茶等活動)。文化賦能和精神充電包括挖掘長壽文化、體驗中醫藥膳等資源,形成差異化定位(例如武當山太極湖的道教養生,做得相當成功)。
原生態城市社區康養小鎮已有政府政策支持,發展前景秀麗。國家《「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將健康產業與養老和旅遊融合,目標規模高達年16萬億元人民幣,還只是初始起步。中央對中西部康養項目投資補助最高可達80%,推動全國各區域的均衡發展。由於廣東省經濟相對富裕,中央對大灣區康養項目市場甚具規模;沒有項目投資補助,是因為有信心引進發展商民營投資。
就筆者所見所聞,大灣區不少地方都有自然資源稟賦,可以判斷是否適合開發此類高端小鎮,例如台山的萬畝良田、開平的碉樓民宿、新興的山巒農莊、虎門的園林用地。各地的特色農產品蔬菜水果,例如荔枝、蘆薈、芭樂和火龍果,肯定大受歡迎。典型的小鎮,視乎生態環境和景觀因素,總面積通常在100至500畝之間,大約一半是建設用地,另外一半是生態環境保育,例如果園、林木、河塘、農漁、騎馬、養蜂,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到的。
總而言之,生態城市田園康養小鎮是一種以健康為核心,將生態、田園、康養、旅遊、休閒、充電、團建、研學、運動、野外定向體驗、退修學習、短期課程等多種功能融合的新型小鎮發展模式。它依託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田園風光,結合健康養生、休閒旅遊、農漁體驗等產業,旨在為人們提供一個宜居、宜養、宜遊的綜合性空間。核心特點是生態優先,注重生態保護和修復,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打造綠色、低碳、負氧離子、守護可持續的發展環境。更要融入田園風光和農漁要素,提供農耕體驗和採摘等特色活動,讓人們親近自然;發揮健康養生的功能,結合醫療、養老、休閒、飲食、運動等產業,提供全方位的健康管理,更可以和三甲醫院聯營、提供體檢服務。通過多元有機觸合,形成多業態協同發展的格局。
筆者和朋友談起,可供參考的成功案例有「河北戀鄉·太行水鎮」,依託易水湖和清西陵的自然人文資源,打造全齡層自然養生度假小鎮,涵蓋民俗村、度假公園、養生度假村等多種功能。此外還有「陝西宜君縣」,利用「天然氧吧」和避暑優勢,發展中醫藥康養、避暑度假等產業,形成多元的「避暑經濟」。
這種高端小鎮模式不僅可以滿足人們對健康生活的需求,更能夠推動鄉村振興和區域經濟發展,是未來新型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的重要發展方向。
生態田園康旅產業發展的理論已基本具備如上述,今後的關鍵是實踐。行見「田園+康養+文旅」的新模式,將會讓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和田園旅遊體驗的願望成真。
如果能夠吸引海外華僑商人「告老歸田」(例如台山和潮汕)回國創業,可參考及引進歐美的田園布局概念,肯定相得益彰。試想,自北美洲例如古巴的雪茄和巴拿馬的咖啡豆,由當地僑領引進來,中西特色食品交叉混合,豈不甚好?香港的發展商和相關專業人士,近水樓台,機會難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