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首間中醫醫院即將投入運作 過萬名中醫將「得以正名」抑或「道阻且長」?

【點新聞報道】香港首間中醫醫院將於12月11日正式分階段投入使用,這一里程碑事件,標誌着香港中醫發展進入新階段。長期以來,因管理模式及診療體系獨立,缺乏住院服務,中醫始終處於香港公營醫療體系的邊緣。這所中醫醫院的落成,能否讓中醫真正邁入香港醫療體系「主幹道」?過萬名中醫能否從此「得以正名」抑或「道阻且長」?業界專家對此既期待又審慎。

香港中醫醫院。(點新聞資料圖)

20年漂泊 終回正軌

回顧香港中醫的發展進程,確實是一部從「江湖郎中」走向專業化的成長史。

1997年香港回歸後,香港三所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浸會大學)陸續成立中醫學院或中醫藥學院;1999年,特區政府制定《中醫藥條例》,規管中醫的執業及中藥的使用、售賣和製造的措施,並於同年成立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下稱:管委會);2003-2014年間,於18區設立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下稱:18區中醫診所);2013年,成立中醫中藥發展委員會;2018年,特區政府宣布成立5億元的中醫藥發展基金。然而,過去20年來至今,本港中醫發展進程仍處於初始階段。資料顯示,本港註冊中醫師及表列中醫師合共超10000人,絕大部分中醫師散落在本港各個私營診所,未能融入主流公營醫療體系。

這間首個採用公私營協作模式的中醫醫院,由政府撥地及斥資興建,醫務衛生局監管,香港浸會大學作為承辦機構,並成立「浸大中醫醫院有限公司」擔任營運機構,是中醫界逐步融入主流公營醫療體系的里程碑。「中醫醫院的落成,對香港中醫界有很大幫助。」香港中醫中藥界聯合總會會長李應生在接受點新聞專訪時,開門見山地指出。他認為,中醫醫院令香港中醫界重回正軌,並達成一個完整診療閉環,「有醫院、有病床、有專業醫師,能滿足市民對中醫不同服務的需求,在業界也能起到很好的示範作用,從而帶動本港私營機構的中醫診所共同發展,相輔相成。」

李應生認為,中醫醫院的落成,對香港中醫界有很大幫助。(點新聞資料圖)

醫務衛生局中醫醫院發展計劃辦事處總監張偉麟強調,香港中醫醫院不僅是一間醫院,更是一個平台,一個網絡。「帶動香港、內地及國際業界一同推動中醫技術,圍繞中醫藥方面,創造新的健康價值並研究新的知識應用,最重要令市民結合中醫藥治療方式,保持健康。」

張偉麟說,中醫醫院能帶動香港、內地及國際業界一同推動中醫技術。(點新聞資料圖)

中西協作 提升健康生活

除了採用公私營協作,醫院的第二亮點在於,倡導「中西醫協作模式」,這也是中醫藥發展的方向。

香港註冊中醫學會副會長林蓓茵認為,「中西醫協作模式」並非簡單理解為「西醫診斷,中醫治療」,「現代科學作為檢測手段,只是輔助工具。隨着現代人病情日趨複雜,單純靠『望聞問切』,不能再匹配現代病情的情況。我們不可能單靠把脈去斷定一個女性是否懷孕,而會建議其去驗尿。再比如糖尿病,糖尿病乃屬中醫『消渴』範疇,可以靠症狀來診斷,但我也會建議病人去做一個客觀的檢查,確定是否屬於現代醫學講的糖尿病,我才能有效去治療他。」

「最好的方式,即為用純中醫的治療,配合現代醫學診斷方式,不僅能節省患者診治時間金錢成本,更能達到中醫與其他醫療團隊合作的目的。」林蓓茵強調。

香港中醫醫院行政總監卞兆祥透露,醫院將整合中醫、中藥、西醫、藥劑、護理、物理治療等9大範疇,以及強大的臨床支援團隊及行政支援團隊,重點開展中西藥相互作用的研究,通過提高臨床科研能力,推動中醫藥走向國際,「相信這一系列的措施,都能為本港中醫藥人才注入強心針,提供清晰的發展路徑。」

私營中醫 困境中求突破

儘管中醫醫院的落成,令業界振奮,但容納全港9成以上中醫師的私營診所,何去何從,依然待解。林蓓茵指出,私營診所的中醫師,是影響香港中醫發展的重要力量,卻長期處於發展空白。

現時,香港的醫管局和衛生署不將中醫視為其常規醫療服務的一部分,中醫執業與醫管局獨立運作,由管委會進行註冊和管理。 而18區中醫診所的註冊中醫師,其聘用條款及薪酬待遇由相關非政府機構釐定,與醫管局的醫療系統是獨立運作的。

「香港中醫師有9成半都在私營診所,提供門診服務,剩下不到1成,分散在公營機構、18區中醫診所或大學機構,而在18區中醫診所的中醫師,要承擔醫院管理局(下稱:醫管局)轄下的中西醫協作計劃的所有服務。」她告訴記者,「如果市民選擇醫管局轄下的醫院住院,需要中醫服務,就由醫管局安排這18區中醫診所的醫師去到這些病房提供中西醫協作服務,但這些中醫師又不屬於醫管局轄下。」她指中醫師在香港醫療體系十分邊緣化,缺乏與其他醫療團隊的交流溝通。

林蓓茵建議加強公私營合作計劃:「疫情期間,政府資助市民到私營中醫診所診治長新冠,這類計劃應該延續。」

她解釋道:「就算政府已經將18區中醫診所的配額從60萬增至80萬,但18區中醫診所的資源已經相對飽和,難以接納更多患者。而香港現時很多私家中醫診所、中藥舖散落在香港各區,市民很方便去問診,如果政府能繼續開展資助計劃,是很好的基層服務。」

此外,她呼籲醫管局增設中醫師崗位,「醫管局轄下有物理治療師、牙醫、言語治療師等崗位,唯獨缺少中醫師。讓中醫參與香港公營醫療體系,既能減輕市民醫療負擔,也提升生活質量,有什麼理由不做呢?」

展望未來 機遇挑戰並重

香港首間中醫醫院的成立,不是終點,而是一個嶄新的開始。它結束了中醫20餘年的體系性的漂泊,開啟一場更為複雜的重塑和演變。對於香港中醫而言,它的宗旨是『減輕患者醫療負擔,保持健康生活』,未來漫漫長路,機遇與挑戰並重:人才儲備是否充足?公私營協作如何規劃?中醫藥科研如何突破?如何在市場化運作中堅守濟世情懷?能否在西醫當道的醫療體系中,找到自己不可替代的價值?未來,值得所有人拭目以待。

(點新聞記者劉妍伶報道)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香港首間中醫醫院即將投入運作 過萬名中醫將「得以正名」抑或「道阻且長」?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