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困擾香港特區多年的網約車發展難題,如今終於迎來了重要進展。立法會今日(15日)三讀通過《2025年道路交通(修訂)(網約車服務)條例草案》,為香港正式規管網約車邁出了重要一步。
2014年,網約車平台開始進入香港市場,10多年來,由於一直沒有監管制度,網約車遊走於合法與非法之間,導致有「白牌車」進入市場從事載客取酬的服務,情況備受爭議。但由於存在頗大分歧,多年來網約車的處理進展緩慢。本屆特區政府積極研究、主動處理、不迴避問題的做法,值得社會各界肯定。
規管網約車這個議題相當複雜,涉及不同利益,因此需要穩妥處理。今年7月,運輸及物流局向立法會提交修例建議,網約車規管方案正式「出爐」。立法建議出爐後,不論的士業界、網約車平台、市民還是旅客,都積極表達意見,希望網約車規管方案做得更好。
規管網約車服務的根本目的,是讓市民有合法合規的多元化服務,同時吸引更多年輕司機入行,推動整體點對點服務邁向現代化,令市民、司機和整個行業都得益,實現三方共贏。秉持這個目的,今年9月,政府向立法會提交《2025年道路交通(修訂)(網約車服務)條例草案》。立法會議員經過多日的認真審議與討論,提出多項不同的建議,希望通過立法為網約車服務建立清晰規管框架,更加便利市民出行。
為了讓規管制度早日「落地」,政府的策略是先透過《條例草案》確立原則性事宜,為之後的工作提供堅實基礎。今次規管網約車的條例草案通過後,政府還需要進一步細化相關細節,在明年上半年透過附屬法例訂定規管的技術細節,目標是最快在明年第四季首批持牌平台開始營運,市民屆時可以乘搭合法的網約車出行。
網約車服務涉及平台、車輛及司機三方,因此政府的規管框架是提供網約車服務的平台、車輛及司機均須領取牌照或許可證。立法會議員支持政府立法規管網約車,在發牌數量、網約車齡上限等具體問題上充分發表意見,表達不同看法,體現良性高效議政。舉例來說,多名議員建議參考上海及深圳8年、倫敦10年等不同地區的標準,在車輛安全與市場供應間找到平衡。對此,運輸及物流局局長陳美寶回應指,車齡12年上限是深思熟慮,已平衡安全及運力,當局已參考內地及海外做法,盡可能增加靈活性,將申請門檻放寬至低於12年。
另一個各界較為關心的話題就是網約車總量的問題。畢竟,香港人口密度高、目前接近九成的出行人次均使用公共交通服務,這個現狀決定了的士和網約車在香港是配套和補充的角色。政府以公共交通為本,有效運用有限的道路資源,在此基礎上對網約車數量實施總量限制值得肯定。畢竟,總量限制可以避免無限發牌引發交通擠塞、惡性競爭等負面影響。不過,總量限制具體數量是多少,還需要綜合市民的叫車體驗、平台營運需要、道路承載力等因素制訂,不能一概而論。
網約車合法化之後,與的士行業並非零和博弈,而是共存互補,為市民提供更多元選擇。對此,政府亦在積極行動。為便利新血加入行業,政府將合併的士與網約車筆試,已持有的士駕駛執照者無需重考即可申請網約車駕駛許可證。運輸署亦將於下個月實施優化後的的士筆試,大幅删减地點、路線相關題目,以配合現今導航技術發展。所有這些舉措,可以讓的士與網約車兩者並存互補,滿足乘客多元化的出行需求,達至多方共贏的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