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道】香港大學昨日(14日)公布策略發展計劃《展望十年2026-2035:領行·啟迪世界》,為大學未來十年的發展制定戰略藍圖和發展方向。計劃訂明,港大的願景是成為引領人類未來的世界級大學,強調要善用及深度探索人工智能(AI),引領大學革新,並會憑藉獨特的傳統和國際地位,以廣闊的學術網絡,連結東西方並發揮影響力。為此,港大將全面實施為每名本科生提供內地及海外各一次學習交流的機會,並會更着力招收東亞地區以外,世界不同角落的優秀學生,致力打造真正國際化的學習環境,深度發展數碼化教學等,多方面支持港大成為全球頂尖大學。
香港大學校長張翔表示,在瞬息萬變的全球環境中,港大致力於各範疇展現真正的國際視野,展現更強靈活性與適應力。適逢港大邁向115周年,《展望十年2026-2035:領行·啟迪世界》的願景再次勾畫了港大矢志追求學術卓越,和貢獻社會的承諾。作為領行全球的大學,港大將持續在各領域發揮影響力及獲取成就,再創高峰。
港大的未來十年策略發展計劃指出,作為中國一所獨樹一幟以英語教學、研究導向的綜合大學,該校無論在地理和文化均享有獨特的優勢,能擔當中國與世界接軌的角色,今後將一如既往透過教學與研究,鞏固其作為東西文化與知識樞紐的傳統地位,多元呈現亞洲的面貌,並會把握大灣區發展與「一帶一路」帶來的機遇,推進國家重點事業,並為全球進步作出貢獻。

為本科生提供內地及海外學習機會
教與學方面,計劃提出將全面實施為每名本科生提供一次內地及一次海外學習機會,並會多管齊下提升教室、校園與舍堂設備和體驗,打造真正國際化的學習環境。計劃又表明,會為本科生和授課式研究生訂出清晰及可量度的學習成效指標,讓香港、亞洲以至國際社會充分認識港大學生的實力,提升這些課程在內地及國際間的聲望。
培養跨學科精神 專注轉化型研究
此外,計劃強調會培養抱持跨學科精神的教與學文化,例如創設如文理學士般的跨領域課程;發展企校合作學習計劃;在校園內外培養創業文化,並逐步打破港大與社會各方的疆界,以開展更深層的融合和合作。
研究與知識交流方面,計劃提出港大將進一步專注於轉化型研究,以推動創新和創業精神,應對社會需要,並提升在國際間的影響力;未來亦會更清晰闡明研究成果,加強國際合作,培育新一代學術及社會領袖,推動具影響力的研究及創新。
開發創新學習平台 推行教研數碼化
另一方面,計劃亦提出多項資訊科技相關的發展方向,以更全面地支援教學、研究及知識交流的學術活動。其中包括致力於資訊科技企業解決方案轉型,如結合人工智能與機械人技術,實現業務流程自動化;升級數碼基礎設施,開發創新學習平台,運用先進的分析及人工智能工具來優化運作並為學生提供個人化服務;善用人工智能生成科技,提升運作效益及服務對象的體驗,引入多雲端策略以提高靈活性,並利用數碼工具支援可以隨時隨地工作的模式;探索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務求以更安全、更具透明度的方式推行教研數碼化等。
港大創新周展近40項科研成果
為進一步推動科研轉化,香港大學推出首個全校性的創科盛會HKU Innovation Week 2025(港大創新周2025),並在昨日舉行展覽日,展示近40項前沿創新科研項目邀請投資者參觀,促進產學合作,激發突破性創新與創業精神。當中,港大科研團隊研發治療肥胖症的全新藥物,以促進脂肪轉化及提升新陳代謝為原理,可望達至完全無副作用,並有機會預防心血管疾病,預計4年內可初步完成試驗推出市場。
減肥藥無副作用 料4年內應市
港大藥理及藥劑學系教授汪玉帶領團隊創辦的翺博生物藥業(OBPharm),為昨日展覽帶來全新肥胖治療藥物。她介紹,該藥物以促進脂肪轉化為能量消耗、提升新陳代謝為原理,如同服用維他命丸一樣無副作用;相比市面減肥藥,該藥物不會抑制食慾或影響飲食,也不會導致肌肉流失,能有效降低體重,同時減少體內炎症,並對心血管、糖尿病及癌症等疾病有潛在預防功效。
汪玉透露,團隊目前正準備展開一期臨床試驗,預計4年內可初步完成試驗推出市場。新藥價格亦較現有產品親民,每月花約2000港元以針劑形式每周注射一次,視患者情況調整療程長短,未來亦會研發更低入侵性的劑型。
港大機械工程系教授黃明欣領導創辦的太乙半導體科技(Dynano)亦有參與展覽,團隊專注研發先進半導體燒結鍵結材料,結合物理冶金與納米科技,成功開發出熔點更高、導熱性更強、電阻更低的新型合金,針對功率器件高溫失效、效率損耗及壽命縮短等行業痛點提供創新解決方案。公司首席執行官朱路表示,團隊現時約有20人,當中約六七位核心技術人員來自香港,其餘則為內地專才,專責產品落地轉化,可實現本地高端研發與內地產業化的有機結合,促進兩地科創協同。
推出港首個「牙創匯孵化計劃」
昨日活動邀請特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副局長張曼莉、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教育科技部副部長葉水球、港大校長張翔及副校長(研究)申作軍等主禮。其間港大宣布,會與香港科技園公司合作推出全港首個「牙創匯孵化計劃」,為牙科技術研發及轉化提供孵化平台。
港大牙醫學院院長金力堅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介紹指,計劃除孵化本地公司,亦期望引進海外技術與團隊在港成立公司,推動牙科技術科研成果在港商品化,爭取三年間吸引數十間公司落戶香港,並將有關牙科商品拓展至內地及國際市場。
張翔:三方向推動創科落地生根
昨日港大創新周的展覽日上,校長張翔透露,該校將從三個重要方向推動創科落地生根:一是建設人工智能(AI)領域的全球人才樞紐;二是構建跨學科產學合作的創新平台;三是營造充滿活力的國際化創科生態。
就AI全球人才樞紐的創新方向,張翔指,過去數年港大成功吸引超過200位全球頂尖創新者,並促進學生與這些領軍學者交流。
他強調,未來學生除了知識,更需具備原型設計、跨地域協作、AI推理等能力,為此港大成立創新學院及計算與數據科學學院,推動全港學生掌握AI素養。
在跨學科產學合作方面,張翔指出,港大即將啟用的科創地標(Tech Landmark)項目,將推動基礎及尖端研究跨越學科界限,校方並已在河套深圳園區設立生命科學與能源材料創新研究院,為科研人員提供頂級實驗室,加速健康和能源領域的材料研發;至於今年新成立的生物醫學工程學院,亦可打通從基礎研究到臨床應用的轉化通道,助力醫療科技創新。
張翔又提到,港大會集合學者、學生、企業家和投資者社群,建設國際化創科生態,其中包括重新設計知識產權政策,將80%的利潤分配予投資者或創新者,並簡化授權程序;而去年9月成立的港大青年科創學院,已支援超過60家初創企業,另大學的創業引擎基金(EEF)也由兩年前的4億元大幅增至10億元,以全方位支持創科發展。
(來源:香港文匯報)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