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各區近來湧現多款來歷不明的「三無」舊衣回收箱(即無機構名稱、無聯絡方式、無政府批准)擺放在路邊,回收箱打着環保、慈善的旗號,吸引市民將二手衣物棄置箱內,進行回收或轉贈有需要人士。到底市民的善心最終真的能如願以償嗎?香港文匯報記者早前將三件附有迷你追蹤器的舊衣投放進這些「三無」回收箱內,經過兩個月追蹤,發現當中一件舊衫最終被運往廢物轉運站準備送往堆填區,另一件則流落到菲律賓,最後一件舊衫則到達錦上路一個貨倉後便失去蹤影。記者遂到上址搵衫,發現竟是一間物流運輸公司的貨倉,揭發記者的舊衫疑被人非法走私到東南亞地區出售圖利。回收業人士指出,這些來歷不明的回收箱利用捐贈者的善心「套現」。
香港各區出現不少來歷不明的舊衣回收箱,它們塗上不同顏色,卻沒有留下回收機構名稱、聯絡電話,擺放路邊卻欠缺地政總署的准許書,市民無從追查回收箱所屬機構,也難確保捐出的衣物最終用途。
為揭開這些回收箱的底細,香港文匯報記者兩個月前準備3件舊衣,並在袋口放置迷你電子追蹤器,再分別投放在位於粉嶺龍躍頭永寧村籃球場對開、虎地排村村口,以及大塘湖村村口的回收箱內,但衣物一直原封不動,顯示回收箱負責人不是頻繁收集箱內的舊衣。
舊衣疑轉售到菲律賓
不過3個多星期後,追蹤器終於有了動靜。隨着追蹤的深入,這些衣物的去向逐漸浮出水面。經過數月追蹤,其中一件放置於永寧村回收箱的舊衣,最終疑被轉售到菲律賓八打雁市一個名叫「Bay City Mall」的地方,之後便失去蹤影,這是否意味着有人將二手衣物出口,轉售海外牟利?
至於放在虎地排村村口回收箱的衣物,追蹤器顯示到達錦上路一間貿易公司的倉地後,疑電池耗盡,從此失去蹤影。何以二手衣物最終會落入貿易公司手中?記者決定到上址追查,發現該處是一家由南亞裔人士開設的貿易公司,內裏除了用貨櫃搭建的寫字樓外,還設有一個兩個籃球場大小的倉地,旁邊停泊數架貨櫃車,以及數個大貨櫃。
見有記者登門,一名身穿白色長袍的職員面露錯愕。當記者表示想追查二手衫的下落時,職員聽罷說:「我們只是一家貿易公司,主要提供物流服務運往世界各地。」職員強調,他們公司在內地、巴基斯坦、廸拜等地均有分公司,專注做物流生意,不會接收二手衣物,相信有人將包括記者舊衣在內的二手衣經該公司寄運往其他國家轉售。
職員直言相關運費不菲,「以一個40呎的貨櫃來算,運往菲律賓的話,收費約2萬港元,若選20呎的貨櫃,收費約為1.5萬港元,大約3個多星期可以到達。」

職員:新混舊報稱新衣避海關拒收
然而當職員報價完畢後,他不忘補充一句:「二手衣物是『洋垃圾』,被東南亞政府嚴打,如果寄往菲律賓或有被拒收的風險。」見記者露出一臉疑惑,職員隨即壓低聲線說:「除非事先有人『打招呼』,否則海關好大機會拒收二手衣物。」職員又稱,曾聽聞有人採取魚目混珠策略,將一些新衣物混進舊衫內一併寄出,在報關時報稱是新衣物,才能成功走私到外國出售圖利。
有衣物疑被運往廢物轉運站
至於投放大塘湖村村口回收箱的衣物,最終去向更加撲朔迷離。追蹤器最後顯示,衣物被運往屯門藍地的新界西北廢物轉運站。回收業人士指出,廢物運往堆填區前會往轉運站壓縮,究竟是有人取走衣物後將追蹤器丟棄在垃圾站,還是有人連追蹤器及衣物一併當普通垃圾遺棄?這仍然是一個謎。市民一心參與舊衣回收響應環保及行善,最終或者只是一廂情願。
多由南亞裔或小型回收商設置
香港多個地區近來出現未經批准擺放的「三無」回收箱,卻以環保與慈善為名,吸引市民捐贈衣物。環保及自然保育審批委員會前成員陳捷貴表示,這些回收箱大多由南亞裔人士或小型回收商設置。他指出,非名牌的二手衣物,回收鏈主要有三大出路:出口牟利、加工再造及送贈基層。其中,約四成二手衣物會出口至東南亞國家如菲律賓、柬埔寨、泰國、緬甸等地,成為當地市場的二手商品牟利。
無牌子衣物出口價每噸1000港元
陳捷貴指出,這些二手衣物的出口價約為每噸至少1,000港元,運費由買家承擔,單個40呎貨櫃的運費約需1.5萬港元至2萬港元。由於運費高昂,回收商通常會集中大量衣物後再出口,以降低成本。
他透露,整個回收產業的利潤並不算高。「以一噸衣物計算,回收商需回收約100件至200件衣物,扣除運輸及其他成本後,每噸的純利潤僅約數百港元。」然而,若能掌握穩定的出口市場或加工渠道,回收商仍能從中獲得一定的經濟效益。
這類二手衣物的第二條出路是進行加工,陳捷貴指出,進入這出路的二手衣物約佔整體兩成,有機會被改造成布料或製作布袋等產品。只有餘下的兩成衣物落入第三條出路,即以送贈形式捐贈給基層或有需要的社區,特別是東南亞地區的低收入人士。
對於香港多區出現的「三無」回收箱,陳捷貴直言,這些箱子通常放置於鄉郊村落的公眾或私人地方,未經政府批准,屬於非法設置。
他認為政府應加強執法力度,清理非法回收箱,同時增加合法回收箱的設置,滿足市民捐贈舊衣的需求。
(來源:香港文匯報 記者:文禮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