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點ESG|AI代寫論文產業鏈曝光 ESG框架下的三重拷問

近日,央視《財經調查》欄目曝光了一條以AI技術為核心的論文代寫灰色產業鏈,該產業鏈上的企業通過「組稿+AI」模式批量生產假論文,同一寫手可跨學科日產數十篇論文。

《財經調查》欄目記者調查發現,武漢歡之歌文化信息諮詢有限公司在招聘中公開招募文字編輯,宣稱公司採用「組稿+AI」模式撰寫論文,無需專業背景即可通過AI軟件快速生成論文初稿,再經編輯簡單潤色後交付客戶。該公司電腦中的「2025寫稿明細」文檔顯示,同一寫手可同時完成法學、學前教育、計算機應用技術等多學科論文,專業跨度之大令人咋舌。另一間教育諮詢公司——武漢瑞傑學尚教育諮詢有限公司的員工透露,其團隊依靠AI工具和資料庫模板,公司一員工日均「可產」30篇論文,從數據填入到成文僅需數分鐘。

這類「組稿+AI」運作模式生產論文的企業已形成完整鏈條:上游企業通過電商平台接單,以「論文查重服務」為幌子規避審查;中游公司利用AI批量生成內容;下游則通過社交媒體、二手交易平台招攬客戶,甚至提供「包通過」承諾。某電商平台店舖年銷量超4萬單,單篇論文報價從幾千元到上萬元不等,而記者調查後發現,寫手僅得數百元。

此類AI代寫亂象,是需求、技術、監管三方面失衡的結果。因為職稱評定、畢業考核等等環節的論文要求,催生了龐大的剛性需求。而AI工具的普及,使得大規模、跨學科的論文造假成為可能。

從ESG的視角審視,AI代寫論文產業鏈化,或將為社會和學術界帶來深遠的影響。

從環境(Environment)層面來看,以AI生成論文會造成算力消耗,增加碳足跡。AI模型(尤其是大型語言模型)的訓練和運行需大量算力,依賴高能耗的數據中心和服務器。頻繁使用AI生成論文會加劇能源消耗,與低碳環保目標相悖。

從社會(Social)層面來看,以AI生成論文會產生更深遠的影響。一來,AI生成論文有可能威脅學術誠信,造成知識貶值,削弱學術研究的真實性和嚴謹性,破壞學術共同體的信任基礎。而如果是學生或研究者依賴AI「速成」 論文,則會弱化其邏輯思維、批判性思考和原創能力的培養,長此以往會損害社會的知識創造能力。二來,用AI生成論文會令教育公平性受損,具備經濟實力的機構或個人更易獲取先進AI的工具,這可能導致學術成果產出的不公平,擠壓普通研究者的發展空間。如果AI生成式論文成為「捷徑」,可能加劇教育資源分配不均,使缺乏技術支持的群體在學術競爭中處於劣勢。第三,學術領域過度依賴AI可能導致研究人員角色異化,從知識創造者變為AI輸出內容的「編輯者」,違背學術職業的本質價值,影響職業倫理。AI生成論文亦可能傳遞「投機取巧」的價值觀,削弱社會對踏實鑽研、知識創新的認同,影響科研文化和學術風氣。

最後,在治理(Governance)層面,目前,學術規範與監管存在滯後性。現有的學術治理體系(如查重機制、學術評審標準)對AI生成內容的識別能力有限,難以有效區分原創與AI產出,導致監管漏洞。而跨學科、跨機構的AI學術應用標準亦尚未統一,可能引發學術評價體系的混亂。同時,AI生成論文的版權歸屬不明確,亦可能引發法律糾紛,挑戰現有知識產權制度。

因此,AI生成式論文的弊端,不僅限於學術層面,更涉及環境資源消耗、社會公平與倫理、治理體系適配性等深層問題,是對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的背離,也是和ESG目標的系統性衝突:AI生成式論文可能削弱人類在知識創新、教育公平(SDG4)和科研誠信(與SDG16「和平與正義制度」相關)等方面的努力,與全球可持續發展框架的核心價值衝突。若學術領域長期過度依賴AI,可能導致人類知識生產體系的脆弱性(如模型故障、數據污染引發的學術危機),影響社會治理的穩定性。

當AI能在一分鐘內生成論文初稿,當寫手一日可產30篇跨學科文章,學術研究的嚴肅性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技術可以是工具,但絕不應亦不能成為替代思考與創新的捷徑。AI的正確使用,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讓技術回歸工具的本質,讓學術回歸求真之心。未來,推動AI在學術領域的合理應用,需結合技術創新(如低能耗模型、AI倫理工具)、制度完善(如學術規範更新、監管框架構建)和社會價值觀引導,在效率與可持續發展之間尋求平衡。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易點ESG|AI代寫論文產業鏈曝光 ESG框架下的三重拷問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