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中美仍有望達成「均能接受的長期協議」

中美關稅緩和期臨近尾聲,中國為爭取自身正當國際貿易權益採取「主動出擊」,旨在促使美國重回經貿談判的建設性軌道。(點新聞記者倪巍晨攝)

【點新聞報道】中美貿易摩擦日前再度升級,本輪博弈不僅僅表現在加徵關稅領域,而是涉及更多的維度和措施。受此影響,11月10日中美關稅暫緩截止日被意外打亂,後續中美貿易談判也變得更複雜,雙方相關對弈措施的影響待重新評估。分析稱,短期中美經貿領域不確定性已經提升,鑒於美方提及「11月1日」這一關鍵日期,在中方主動「出牌」後,中美經貿談判進程有望加速。鑒於美國經濟正面臨諸多擾動因素,中美各自「出牌」後,仍有希望達成雙方均能接受的長期協議。

中國商務部10月9日公布「對稀土相關技術實施出口管制的決定」,並明確「稀土開採冶煉等相關技術未經許可不得出口」。美國總統特朗普翌日突然宣稱,11月1日起對中國進口商品徵收100%額外關稅,並對所有關鍵軟件出口實施管制。

「本輪關稅對弈過程中,中國採取的應對模式正日益轉向主動。」華福證券研究所副所長、首席宏觀分析師秦泰指出,較之對高通公司涉嫌違反《反壟斷法》實施調查,以及對美船舶收取特別港務費等「被動應戰」模式不同,商務部實施的稀土和技術相關最新出口管制,是中國主動運用在全球稀土產業鏈中的領先優勢地位,在中美關稅緩和期臨近尾聲時,為爭取自身正當國際貿易權益採取的一次罕見「主動出擊」。

促經貿談判重回正軌

在秦泰看來,臨近第二輪關稅「緩衝期」尾聲,美方不斷通過對中國船舶收取特別港務費、在限制清單中增列中國企業等方式對華施壓。他提醒,稀土是高科技產品以及軍事裝備所需的關鍵物資,現時中國主導全球70%的稀土開採,以及93%的稀土永磁產品,中國實施新的稀土與技術出口管制措施,或將對美國高科技產業鏈、軍事裝備生產活動等形成新的制約,目的是促使美國重回經貿談判的建設性軌道。

海關總署最新數據顯示,今年首三季,中國進出口總值33.61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4%;其中,出口19.95萬億元,增長7.1%;進口13.66萬億元,下降0.2%。單看9月,中國進出口總值4.04萬億元,同比增長8%。海關方面介紹,今年一至三季度,中國進出口分別增長1.3%、4.5%和6%,已連續八個季度實現同比增長,且進出口增速「逐季加快」。

瑞銀投資銀行高級亞洲及中國經濟學家鄧維慎指出,近期中國整體出口規模並未實質性下降,對美出口量下滑的同時,對其他主要經濟體出口量卻有所改善。另一方面,得益於亞太地區科技產品強勁的出口增長,中國也從中直接獲益,特別是通過向其他生產商出口「投入品」,使得科技產品出口增長加快支撐中國的整體出口增速。

全年出口料續正增長

展望未來,秦泰說,8月美國對多數經濟體「對等關稅」生效後,其勞動力市場已再度趨冷,加之美國政府「停擺」,以及對華關稅對弈以來大豆等農產品對華出口的受阻,美國經濟正面臨諸多擾動因素。美方若一味對華加徵巨額關稅,美國經濟或面臨難以承擔的新一輪衝擊,以及由難以評估的中期不穩定性帶來的衍生性損失。他相信,在中方主動「出牌」之後,中美經貿談判進程有望加速,中美雙方均會進行更嚴肅深入的沙盤推演和評估,並就未來可能達成的協議,進行更全面深度和細節充分的準備,「未來中美仍有較大可能達成雙方均可接受的長期協議」。

出口前景方面,鄧維慎表示,從近期官方和標普中國製造業PMI數據看,發達市場和新興市場新出口訂單需求均有所改善,預示出口增長仍續強韌。考慮到貿易和關稅水平等仍有較高不確定性,預計未來中國出口增長將放緩,「今年全年中國出口仍有望錄得1%的增長」。

(點新聞記者倪巍晨上海報道)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專家:中美仍有望達成「均能接受的長期協議」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