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道】香港有大量戶外體育賽事,如大型跑手盛事「渣打香港馬拉松」、越野跑賽事「香港100」和「The North Face 100 香港越野跑挑戰賽」等,深受海內外跑手歡迎,每逢大型賽事,本地零售業、餐飲業及酒店業均受惠;另一方面,本地市民投入於運動的消費亦十分可觀:2024年香港市民於運動相關的消費超200億元。可見,若香港能借助即將於下月舉行的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下稱:全運會)之東風,打響香港在國內外的影響力及知名度,吸引更多熱愛運動的遊客赴港參賽,便能延續全民運動熱潮的同時,帶動本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這一方面,香港或許大有文章可做,為此,點新聞記者採訪多名戶外愛好者、立法會議員及經濟學家,以探究香港推行「跑步經濟」的可行性。

遊客:從「買買買」到「跑跑跑」
今年首8月訪客入境香港達3320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升12%,外國遊客增長率更呈雙位數上升,勢頭不俗。「我經常來香港,不過之前是來購物,最近幾年則是來參加比賽或者訓練課程,」來自深圳的戶外愛好者Summer告訴點新聞,他早前報名Hyrox香港站賽事,並成功完賽,「來香港的花費主要貢獻給比賽,包括報名費、添置裝備的錢、住宿費及來往路費,購物方面就相對減少了。」他認為購物帶來的滿足感是短暫的,但與數百人一同在賽場上挑戰極限的成就感無可替代。他表示日後若有其他大型跑步或運動賽事,仍會繼續來港參加。
「很喜歡香港的運動氛圍,大家質素都很高,熱愛運動的人聚集在一起,自己的潛能都能更大化發揮出來。」定期來港跑步的Kath認為香港社會素質較高,相對氛圍會更宜人,若是自己能定居香港,一定會更多參加香港的體育賽事。
若讀者打開內地社交平台「小紅書」,搜索「香港旅遊」,彈出的相關貼文,較之前增添更多戶外活動。來自上海的資深跑者李小姐,早前曾專程為挑戰麥理浩徑來香港。「在小紅書上看到『香港最美十大行山路線』的攻略,就被種草了。這裏的山海景觀與城市距離之近,是世界級的。」她表示,此行花費主要用於購買專業越野跑裝備和本地特色餐飲,「消費更分散,但更注重體驗品質。」
從入境遊客消費目的的變化,能覺察出香港旅遊模式的變化,從單一的奢侈品消費轉變成戶外文旅一體化旅遊,從「買買買」到「跑跑跑」,為「跑步經濟」奠定用戶基礎。另一方面,香港眾多體育賽事亦給「跑步經濟」提供空間,光10月香港跑步相關的賽事就有近30場,包括香港田徑公開賽、HK50等。
議員:「跑步經濟」為本地帶來無限商機
即將舉行的全運會跨境田徑項目,可否成為試點賽事推廣至大眾參與?早前曾提議「跑步經濟」的立法會議員陸瀚民,認為「或許大有前景」。他指業界對此早有構思,唯擔心技術上難以實現,如今全運會測試賽已順利進行,「原來在技術上是可以實現的」,未來可與深圳、珠海、澳門等城市合作,「相信海內外跑手都會來打卡,大家互惠互利,一起做大個餅。」最後,他指出,具體措施亦需要特區政府或旅發局等做好宣傳,鼓勵多方積極參與,相信「跑步經濟」能為本地旅遊、餐飲、酒店及零售業的帶來無限商機。

陸瀚民指,「發展『跑步經濟』的三大要素,香港都具備,包括有充足的參與者和賽事,及已存在現有賽事,且本港有不少商戶提供贊助,亦有充足產品及服務作銷售」。他說,去年舉行的渣打馬拉松有逾7萬名跑手參加,當中就有1.5萬名跑手來自外地,相信他們來港足以帶動本港經濟。他以上海馬拉松為例,2023年賽事已製造7億元人民幣經濟收益,而賽事周邊帶動的經濟收益更達20億元人民幣,「包括會買跑鞋、衫褲、以及對應的醫療支援費用,如物理治療等,這個市場很大」。
經濟學家:賽事產業化需做好恒常化及影響力
至於跑步賽事是否促進香港經濟增長?香港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則認為,目前香港主要的經濟支柱仍為金融服務業等傳統行業,全民體育賽事雖能促進本港收入,但僅佔本地生產總值較小部分,短時間內難以有效促進香港經濟增長。他表示,賽事想要達到促進香港經濟的目的,不能僅靠門票收入或報名費用,要有基建及投資。

莊太量指出,要想將某個跑步比賽項目做大,從而實現產業化,需達到兩個目標:恒常化及知名度。他以哈爾濱冰雕為例,「哈爾濱的冰雕只有哈爾濱才有,大家才願意預留時間,從世界各地飛過去看、打卡、消費。」他強調,想要做大個餅,必須規律性的定期舉辦比賽,且要有一定影響力,需足夠吸引國際知名跑手,並且令跑手有充足時間準備,「他要知道比賽時間才能做好準備」,從而利用吸引投資,帶動經濟增長。
正如專家們所說,運動經濟充滿商機,若香港能以十五運會為起點,加強賽事推廣、國際宣傳,在恒常化辦賽與提升賽事影響力上持續發力,或能為香港的金字招牌添加一塊新名片,甚至推動體育消費與零售、餐飲、酒店等產業深度融合,為香港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
(點新聞記者劉妍伶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