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譚鎮國
近期,本港地盤建築業從業者的工作環境及健康保障廣受社會關注。該行業主要面臨以下幾方面挑戰:首先,戶外作業人員容易受到極端天氣的直接影響,對工作安全構成威脅;其次,大型機械協同作業時,因操作不當而引發動態風險的機率相對提高;此外,行業人員流動性高,導致安全培訓難以全面落實,個體健康監測亦存在缺口,形成隱性管理漏洞。這些差異化的風險特徵,反映出業界亟需構建更加多元、立體的防護體系。
現時,特區政府已快速回應社會訴求,房委會宣布將陸續在所有工程項目中設立「關愛站」,為工人提供簡單身體檢查服務。此舉能即時提升工人對自身健康狀況的關注意識,作為早期預警機制,對患有高血壓等慢性病的從業人員實施動態健康追蹤。這項制度安排,為後續完善健康保障體系奠定基礎。
基礎建設作為本港長遠發展的核心引擎,其推進過程中如何有效保障勞工權益,深刻考驗着城市治理的智慧與方向。為進一步提升保障效能,建議系統推進改善措施。一是優化工作環境,在戶外作業區域增設遮陽避暑設施,完善工作區域急救設備配置;二是建議將安全智慧工地系統覆蓋到不同類型的建築項目,並根據項目針對性採用「安全套件」,從技術層面系統性提升工地安全水平;三是從業者除學習基礎職業安全課程外,在進入地盤工作時需具備「中暑自救與互救」「職業病預防」等相關健康知識,並掌握維護自身與工友健康的關鍵技能。
在保障勞工基本權益的基礎上,亦應強化地盤管理對勞工安全的實質保障效能。建議相關部門構建跨部門聯合監督機制,形成健康監測、風險預警、緊急救援三位一體的安全防護體系,並實施定期地盤安全措施評估機制,確保安全防護鏈條全閉環;實施地盤安全責任制,細化承建商、施工方等的安全責任清單,並將安全指標納入工程驗收評分體系。
發展的意義,不僅體現於樓宇建設的速度,更在於每塊磚瓦背後所承載的生命溫度。在追求發展效率的過程中,應築牢安全防線,讓發展成果真正惠及每一位建設者,這需要現場「關愛站」的健康守護,更需要制度層面的持續完善。當安全防護成為發展底色,相信香港建造業能在速度與溫度間找到平衡支點,進一步實現具韌性與可持續性的長遠發展。
(作者為新界社團聯會理事長、深圳市政協委員、北區區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