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大閘蟹恢復直供香港 售價減逾一成

內地大閘蟹時隔多年,終於可以再直運香港。有本港進口商表示,前晚(2日)取得首批來自江蘇的大閘蟹,昨日(3日)正式公開發售,不用再採取先外銷至韓國等地、再轉運抵港的迂迴方式,有助縮短運輸時間及降低成本,令大閘蟹零售價較去年減少一成多。舉例五両重的大閘蟹售88元,市民可憑更相宜價格品嘗大閘蟹。

環境及生態局昨日回覆《大公報》查詢時證實,首兩批共300公斤來自江蘇省的大閘蟹,已經直接從內地運抵香港。特區政府衷心感謝中央政府提供協助,讓進口安排更暢順。有零售商預期,適逢國慶及中秋節假期,不少市民購買大閘蟹聚餐及送禮,銷量可望上升兩至三成。

香港食物環境衞生署食物安全中心在2016年,曾經驗出一批太湖大閘蟹含有輕量致癌物二噁英後,已連續多年沒有內地大閘蟹直運到港。本港進口商自2019年起採取迂迴方式,將大閘蟹由內地外銷至韓國等地,再由當地轉運到香港,自去年開始也有將大閘蟹經馬來西亞進口,另外也有少量大閘蟹來自日本。

特區政府衷心感謝中央協助

《大公報》過去多年來持續報道跟進內地大閘蟹何時恢復直接供港,多間本地進口商反映,運輸費佔經營成本一成多至兩成,被迫轉嫁消費者,期望可盡快直銷減輕營運成本,讓市民可以更相宜的價錢購買內地大閘蟹。

據了解,特區政府與國家海關總署一直就內地大閘蟹供港安排保持溝通。環境及生態局昨晚回覆查詢證實,今年蟹季有大閘蟹已經直接從內地進口至香港,首兩批共300公斤,來自江蘇省,相信內地大閘蟹直接供港將有助縮短運輸所需時間,降低業界的營運成本,並為市民提供更多選擇。特區政府衷心感謝中央政府提供協助,讓進口安排更為暢順。

現時,食物安全中心已盡量簡化在進口層面檢測大閘蟹的程序,養殖場首批進口的大閘蟹,如檢測結果合格便可推出市場發售,同一養殖場於該年往後批次的大閘蟹,一般不需再在進口層面作檢測,有關安排自2017年起實施,一直運作暢順。零售層面方面,食安中心會透過恆常的食物監測計劃,按風險為本原則抽取大閘蟹樣本作檢測。

供應商:售38元至250元

資料顯示,食物安全中心在過去五年(即2021年至2025年10月3日),合共檢測543個大閘蟹樣本,除了2022年曾有一個樣本的獸藥殘餘超標外,其餘樣本均通過檢測,反映內地大閘蟹品質優良。

本港大閘蟹供應商、三陽泰負責人張繼鋼向《大公報》表示,前晚(2日)接收來自江蘇洪澤湖大閘蟹約1600隻,全部品質優良,並附有出口商的防偽標籤。他向大公報記者展示一份內地相關部門發出的出入境檢疫衞生證書,顯示該批大閘蟹由南京祿口國際機場出口,並在本周四(2日)直接空運到香港。

張繼鋼表示,對比以往要透過迂迴方式,內地大閘蟹要先外銷至韓國或馬來西亞等地,現時直運香港可以減省運輸費,營運成本將下降一成多,零售價可以作出相應調整。剛接收的新一批大閘蟹由三両至七両重不等,售價由最細的一隻38元,至最大的250元不等,當中佔主流是五両重蟹,每隻售88元,期望調低價格後銷情可以更好。

零售商料銷量升逾兩成

大閘蟹零售商、位於九龍城的永富食品公司負責人陳錦輝向大公報記者表示,今年內地大閘蟹當造,品質特別優良,蟹膏肥美。上周四(25日)率先進口一批來自江蘇興化市養殖場的大閘蟹,經韓國轉口抵港,平均四両至五両半重,銷情十分理想。他估計跟今年閏月國慶及中秋節假期接近有關,不少市民購買大閘蟹來聚餐或送禮,他相信隨着新一批內地大閘蟹可以直銷香港,價格作出調整後,銷量可望上升兩至三成。

品質優良|爆膏又多肉 常州母蟹先上市

江蘇盛產大閘蟹,其中泰州興化市是內地最大的大閘蟹產區。圖為興化河蟹交易市場內。(大公報記者 陳旻 攝)

10月3日清晨8時,位於江蘇常州鐘樓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的江蘇諾亞方舟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發出的首批母蟹,從南京祿口國際機場直接飛往香港。「客戶反饋今天下午已正常提到貨」,江蘇諾亞方舟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出口業務部負責人朱女士對大公報記者表示,後續會視香港市場需求加大大閘蟹出口量。

朱女士介紹,該企業首批供港蟹品種為他們聯合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自主培育的中華絨螯蟹品種「諾亞1號」,該品種於2016年通過了農業部水產新品種的審定。「首批供港蟹全部為精品母蟹,目前,母蟹的黃與肉質都非常飽滿,公蟹尚未達到品質最佳狀」,朱女士表示,該公司自行研發的「諾亞1號」大閘蟹品種個頭大、品質好,公蟹重量可達到9両至1斤。

「我們公司高標準池塘養蟹已經十多年了」,朱女士說,「公司大閘蟹出口經銷也已十多年了,出口阿聯酋迪拜、日本、韓國、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越南等。」她特別表示,「2016年之前,我們一直直供香港。」該公司年產大閘蟹100噸左右,朱女士表示,前些年,大閘蟹年出口量佔產量八成,「近年,大閘蟹出口企業增加,競爭加劇,我們的年出口量佔到年產量五成。」

智能化養殖 提升品質

江蘇大閘蟹停止直接供港,迄今已近9年。近年來,每逢蟹季,大批江蘇大閘蟹自韓國、日本等地轉口入港,因多地輾轉,大閘蟹死亡率也大幅增加。隨着物聯網、衛星導航、遙感技術、智能控制等信息技術在漁場和漁業裝備中的應用加速發展,江蘇水產養殖已從機械化逐步向智能化數字化方向轉變,生態養殖模式的普遍應用,大閘蟹品質提升且穩定。

多重效益|議員:有助內地大閘蟹品牌國際化

肥美爆膏的內地大閘蟹,深受港人甚至海外遊客歡迎。立法會議員何俊賢認為,近年業界與政府持續溝通優化進口機制,內地大閘蟹各項檢測數據理想,可以恢復直運香港,預料將為市民、餐飲業及內地大閘蟹國際化,帶來多重效益。

何俊賢昨日接受訪問時表示,香港業界始終積極爭取恢復直供,因為大閘蟹轉運外地,「遊飛機河」到港導致價格更高,而且相比直接輸入,新鮮程度也會打折扣,恢復直供將降低進口成本,為市民提供「又正又平」的大閘蟹。

何俊賢指出,過去五年與立法會前議員黃定光、立法會議員黃英豪,一直積極跟環境及生態局聯絡,探討優化抽檢機制及打擊走私大閘蟹。目前有大概五年的數據顯示,到港內地大閘蟹大致上沒有不符合檢測標準的情況,兩地單位透過不斷溝通協調,恢復直供具備各項數據及措施支持。

促加強打擊走私蟹水貨蟹

他認為,恢復直供將為香港帶來巨大效益。首先,市民可以吃到更新鮮、更物美價廉的大閘蟹;香港有「美食天堂」之稱,餐飲業將受益;香港食物安全標準嚴格國際知名,內地大閘蟹直接供港等同產品落在聯通國際的落腳點,有助於內地大閘蟹品牌國際化,透過香港加強協同效應,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

隨着內地大閘蟹恢復直接供港,何俊賢指出,香港方面需要做好食安監管,例如要加強打擊走私蟹、水貨蟹,避免帶來食安風險。他亦呼籲社會改變對大閘蟹的認知,不要因為早些年的食安事件及媒體渲染為其打上負面標籤。

香港餐飲聯業協會主席、富臨集團的執行董事楊振年接受訪問時表示,餐飲業界十分歡迎內地大閘蟹恢復直供香港。他稱每年秋天的蟹季,本地餐飲業界都會推出大閘蟹套餐或放題,但近年愈來愈多港人北上購買大閘蟹,京東近期更在深圳四個口岸設大閘蟹自提點,對香港餐飲業構成一定影響。如果有陽澄湖或其他上海周邊產地的大閘蟹能直供香港,相信對香港餐飲業有很大幫助,希望在中秋節之後的大閘蟹蟹季,能夠幫助香港中餐業界能夠在大閘蟹價格上更有競爭力。

(來源:大公報)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內地大閘蟹恢復直供香港 售價減逾一成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