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終優化!高中兩史優化框架出爐 業界讚古今並重精簡減負

教育局公布「優化高中中國歷史科及歷史科課程框架」。(點新聞資料圖)

【點新聞報道】為配合行政長官李家超近年施政報告中強化歷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施政重點,培養學生的國民意識及國家觀念,強化學生對國家民族的使命感和責任心,教育局今日(3日)向學校公布「優化高中中國歷史科及歷史科課程框架」。教育局指,優化課程擬於2027/28學年在中四級全面推行,並適用於2030年及以後的香港中學文憑中國歷史科/歷史科考試。此消息一出,引起業界人士關注。

朱國強:課題可增「文化特色」及「香港發展」

教育界立法會議員、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會長朱國強認為,隨着修訂後的初中中史科課程在2020年逐級實施,高中選修課程相應調整,做法適時及合理。

朱國強指出,以往高中中史科課程內容偏重於政治史,學生須熟記歷朝政治措施內容,使得課程內容枯燥,影響學生選修意願。新課程框架更新內容,重新統整各歷史時期的學習重點,讓學生更能融會貫通,值得肯定。

近代史部分更強調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進程,讓學生了解紅軍長征、西安事變等史事始末與意義,乃至分析中國共產黨在內戰取得勝利的原因與意義,有助學生從近代史更深入認識建黨、抗戰及建國歷程。

朱國強建議高中課程延續初中做法,在不同課題加入「文化特色」及「香港發展」一併教授,從而了解香港與國家發展密不可分,培養學生建立「溫情與敬意」的家國情懷。

朱國強續指,歷史科與中史科課程的視角與維度不同,新增單元「中國與世界:國家走向現代化及成為國際重要成員的歷程」(單元3)的課程與學習重點,涉及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一世紀國家經歷的重大史事,歷史科培養學生全球視野的本意不應該改變,反而從世界變局中,解讀中國發展的歷程。

朱國強指,隨着修訂後的初中中史科課程在2020年逐級實施,高中選修課程相應調整,做法適時及合理。(點新聞資料圖)

鄧飛:課程框架設計專業 各方充分支援

立法會議員、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會長鄧飛對是次高中中史科與歷史科的課程優化框架表示支持。他指出,第一,古今並重,精簡減負。中國歷史科延續現行理念,讓學生全面認識中國古今多領域發展,必修部分採通史體例,選修設3個單元供選學,精簡內容而減輕考試壓力;而歷史科則加強世界史與國家史關聯,宏觀建立學生對近現代兩者發展的認知,設3個必修單元闡釋世界史趨勢,重設選修部分,同步精簡架構;兩科公開評核均將引入多元題型。

第二、專業設計,充分支援。課程經含專家、校長、教師等的工作小組及多層級議會審議通過,擬2027/28學年中四推行,2030年起適用於文憑試;教育局將辦簡介會、發問卷、出指引、開教師培訓課、開發資源,考評局擬評核大綱與樣卷,助力推行。

第三、價值教育,不可或缺。以歷史教育築牢學生國家認同與文化自信,培養具國家觀念、香港情懷及國際視野的新一代。

鄧飛對是次高中中史科與歷史科課程優化框架表示支持。(點新聞資料圖)

新界校長會:全力支持教育局頒布優化高中中國歷史及歷史科課程框架

新界校長會表示,教育局頒布優化高中中國歷史及歷史科的課程框架,目標清晰,考慮周全,切合時代發展的需要,新界校長會全力支持。

新界校長會表示,香港需要培養「立足中國,放眼世界」的人才,必須讓學生對國家的歷史和未來的發展有一個全面而正確的認識。新的課程框架可以讓學生有更多選擇,學生可以祇選答必修部分,更靈活地、更自主地學習,從而減輕學生的考試壓力。優化的課程內容,可以加深學生對國家歷史、中華文化的認識,從而培養家國情懷、加深國民身份認同、提升文化自信。

新界校長會認同是次優化高中中國歷史和歷史科的理念,學習歷史必須包含國民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元素,同時必須要有完整的世界觀及廣闊的世界視野。新界校長會期望,在優化後的新課程框架下,學生可以更全面、更正面地學習歷史,可以從中學會獨立思考及確立志向抱負,將來為國家、為民族、為世界和平作貢獻。

新界校長會將鼓勵屬校積極參與簡介會及問卷調查,共同推動課程優化,為培養具國家觀念與國際視野的新一代而共同努力。

何漢權:新框架以中國為主體 實現「精簡減負」

香港教育評議會會長、國史教育中心校長何漢權同樣認可是次課程的優化。他認為,現時由於高中課程繁重,原定的四科必修科目(中國語文、英國語文、數學、公民與社會發展)佔據學生大多數精力,「僅有十分之一的學生選修中史科,歷史科的報讀人數更少。」他指,早前教育局宣布由2025/26學年的中學文憑試中國歷史科考試起,學生可選擇只應考卷一,不應考卷二,同樣是幫助減輕學生負擔,應對band 1至band 3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相信是次優化亦能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鼓勵更多學生修讀中史科及歷史科。」

何漢權強調國史教育的重要性,他樂見是次優化將中國放在教學主體中,「中學的中史科一定要以中國為主體,而歷史科則要做到『立足中國,放眼世界』。」他以鴉片戰爭為例,解釋「如果你站在英國的角度,會將鴉片戰爭『美化』為所謂『商務戰爭』,但對於中國而言,就是十足的侵略戰爭。」他亦認同課程的優化重視「多元一體」,如用清朝代替滿清的稱謂等,以培養學生形成「兼容並蓄,內外融合」的多元民族意識。

何漢權支持是次優化將中國放在教學主體。(點新聞資料圖)

穆家駿:16年首次優化 改革勢在必行

作為優化高中中國歷史科課程工作小組成員之一的培僑中學中國歷史科教師穆家駿表示,優化後的課程更注重中國由古至今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社會、民族交融和中外交流等方面的發展,及中國在近現代世界史上扮演的角色,以增強學生對國家的認識及了解,培養學生的國民意識及國家觀念,從而加強學生的民族使命感。

穆家駿介紹稱,是次優化課程框架的另一重點在於,精簡內容從而減輕考試壓力,「早前工作小組成員通過不下5次的會議,來落實本次優化的具體操作細則,希望通過不死板及較為生動的故事內容,引發學生對於中史的興趣。」至於是次優化課程的原因,他解釋稱,因現行高中中史科及歷史科課程自2009年至今,16年未有改過,所以改革優化勢在必行,「未來工作小組也會定期檢視課程內容,適時更新優化。」

穆家駿解釋,因現行高中中史科及歷史科課程自2009年至今,16年未有改過,所以改革優化勢在必行。(點新聞資料圖)

教育局:公開評核設計引入多元化題型 配合不同學生需要

教育局早前指出,優化高中中國歷史科課程以現行課程為基礎,精簡內容以減輕學習負擔。必修部分採用通史體例組織歷史發展脈絡;選修部分設3個單元,分別從宏觀的政治、經濟及文化設置學習內容,學生可選擇其中一個單元進深學習,以切合學生的不同志趣,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而優化高中歷史科課程方面,亦着重精簡課程架構,為新學習元素騰出空間,平衡課程的深度與廣度,並加強以主題及國家互動角度展現歷史發展與趨勢,讓學生更易掌握學習重點,提升學習興趣。課程設3個必修單元,清楚闡釋近現代世界史的主要發展趨勢,亦重設「選修部分」,讓學生按興趣及能力選修。

教育局表示,兩科的公開評核設計將配合課程修訂,引入更多元化的題型,以配合學生不同學習需要和能力。

(點新聞記者劉妍伶報道)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16年終優化!高中兩史優化框架出爐 業界讚古今並重精簡減負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