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道】阿茲海默症是全球重大公共衞生問題,隨着人口老化日益普遍,預計至2050年全球患者將增至1.52億人,單是中國內地就估計有5000萬名患者。按科學家所知,有六成至八成阿茲海默症病患是與風險基因有關,惟現有樣本逾九成來自歐洲人群,令阿茲海默症風險基因研究族群代表性上存在明顯缺口。香港科技大學近日於相關研究領域作出重要突破:團隊首次於中國人群中發現一種名為「TREM2 H157Y」的遺傳基因變異,該變異不單會增加阿茲海默症發病風險,更會讓病情惡化速度倍增。團隊又確認,該基因變異於中國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出現率是歐洲患者的5倍,為日後華人阿茲海默症患者制定個人化疾病管理方案,以及推進藥物研發提供科學基礎,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阿茲海默症是長者認知障礙的主要原因,其病理特徵包括大腦中的澱粉樣蛋白斑塊與神經原纖維纏結,臨床可見記憶力衰退、認知功能障礙及日常生活能力受損。雖然阿茲海默症發病機制至今未被完全了解,但科學家發現,包括APOE及TREM2等風險基因,儘管不會直接致病,卻會增加患病風險,當中TREM2蛋白,有助大腦小膠質細胞清除澱粉樣蛋白斑塊,屬於阿茲海默症病理的重要調節因子。
成果已刊載國際權威科學期刊
港科大校長兼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心(HKCeND)主任葉玉如領導團隊,進行首個針對中國人群多發的TREM2 H157Y變異家族臨床個案研究,成功破解相關遺傳密碼,成果並已於國際權威科學期刊刊登。
葉玉如在昨日(2日)的發布會上表示,現有阿茲海默症基因研究樣本,多達94%來自歐洲人群,亞洲人僅約5%。為補足相關數據,團隊建立中國人群的阿茲海默症生物資料庫,納入約6000名受試者的臨床、神經影像與多組學數據,其中約1200人為確診患者,對進而針對TREM2基因的H157Y變異進行分析。結果顯示,H157Y變異於中國患者中出現率約為1/200,為歐洲患者的5倍。同時,攜帶該變異的患者,於3年至5年間便由輕度認知障礙惡化至中重度,較非攜帶者6年至8年的惡化速度明顯要快。
在影像與生物標誌方面,H157Y變異攜帶者腦萎縮速度更快,其血漿蛋白水平亦出現異常,反映神經退行性變化加劇。隨年齡增長,相關患者的腦退化速度會進一步加快,並伴隨免疫與血管相關生理功能異常。是次研究補足了東亞族群於阿茲海默症風險基因研究的缺口,並可於日後協助制定更精準的個人化疾病管理方案,並為新藥研發與早期干預策略提供科學依據。
盼研究成果能為藥廠提供參考
葉玉如表示,遺傳變異的發現與建立大型資料庫是相互促進、長期並行的工作,團隊多年來持續蒐集具阿茲海默症家族史個案,逐步擴充基因庫,進一步確認中國人群與西方人群在阿茲海默症風險基因上的差異。她強調,是次研究不僅證實TREM2的H157Y變異與更嚴重的病理相關,更為早期干預與個人化治療,包括透過生活方式調整以延緩發病提供關鍵依據。
目前針對阿茲海默症,全球有多家公司從探索以基因為方向研發藥物,葉玉如強調,是次研究突顯針對中國人群進行基因研究的重要性,特別是在藥物研發上,要深入思量不同人群的基因相關機制與效果,「因此,我非常希望本研究成果能夠為藥廠提供參考,讓他們在研發時需考慮個體化/精準醫療的策略。在臨床試驗設計上,也需要將受試者適當分層與分組。」
港科大阿茲海默症風險基因最新發現及病理影響
●首次在中國人群,針對TREM2風險基因進行臨床及病理機制研究
●TREM2的H157Y遺傳變異會增加阿茲海默症風險,並令患者病情迅速惡化
●揭示中國人群出現H157Y變異的頻率是歐洲人的5倍,每200名阿茲海默症患者就有一人攜帶有關變異
●研究具臨床意義,讓科學家及醫療專家明白H157Y遺傳變異對疾病進程的影響,以及相關病理機制
●有助日後制定個人化疾病管理方案,並可為開發相關藥品提供科學基礎
資料來源:港科大
(來源:香港文匯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