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報道】香港漁農業雖然在經濟中的佔比不高,但仍在保障本地食品供應和維護傳統文化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而伴隨社會發展,漁農業又可以有哪些創新突圍之法呢?香港漁民團體聯會執行會長陳博智作客點新聞訪談節目《三思十五談》,接受嘉賓主持何建宗博士專訪。
陳博智強調,香港耕地分散、土地成本高。面對這一現狀,集約化、現代化和品牌化是未來香港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他提到,在特區政府和業界的共同推動下,目前已和國家有關部門、商業公司等展開合作探索,相信可以幫助農業向高增值、高品質方向發展。
另一方面,漁農業與旅遊產業亦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惟長久以來,香港的土地所有者想要發展生態旅遊、餐飲及農家樂等模式都會受到限制。陳博智坦言這正是長久以來限制本地漁農業發展的癥結所在,業界亦正一步步嘗試推動,去檢視現有限制的合理性,以求實現政策鬆綁。他介紹,現階段已經開始有部分農場推出「農場即做」的模式,讓市民可以親身體驗「農家樂」「漁家樂」的樂趣。此外,他亦提及今年7、8月時曾在大埔組織漁農業體驗及文化歷史講解的初探團,活動吸引數百市民參與,亦取得不錯反映,「希望未來能夠進一步推動,讓市民大眾享受學玩買樂趣的同時,亦能感受到教育價值。」陳博智說。
談及香港發展所面臨的三個最大問題,除了此前經常被提及的人口老齡化外,陳博智尤其強調了漁農業發展的三大痛點,即生產成本高、行業新鮮血液少以及供應鏈和市場營銷未成熟的問題。他強調,尤其是在供應鏈和市場營銷方面,特區政府需與業界協同,加快打造生產標準體系和品牌認證。
(點新聞記者沐晚報道 視頻攝製:王一、思明)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