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關品方
站在科技前沿的專家學者們最近把目光轉向融智學。那是一門研究如何通過「融合智能」(人工智能與人類智慧)和跨領域知識來實現更高效協作與創新的學問。以下筆者嘗試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分析其核心要點:
融智學的核心是什麼呢?那是融合智能的簡稱,將人類智慧(哲學思考、心理智力)與人工智能(機器學習、語言處理)結合,取長補短。人類負責創意,機器處理數據,共同解決複雜問題。
融智學顧名思義,關鍵是跨領域協同,打破學科之間的界限。例如把醫學知識和計算機技術結合起來,開發智能診斷系統。
融智學的目標是優化決策、提升效率。例如通過人機協作,簡化翻譯工作或分析流程。
融智學在理論層面能夠研究信息如何處理(如數據分類、知識表達),在工程層面能夠設計人機協作工具(如翻譯系統、教育軟件)。在應用層面,主要是在教育、醫療、金融、治理等領域,例如,學校用融智學的方法整合課程,由AI輔助教師和學生的教與學。這樣通俗解釋,就清楚了。
科技進步一日千里。科學技術現代化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問題的核心還是為誰服務的問題。是為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還是為了少數壟斷集團的利益?是為了建立一個平等均富的世界,還是為了維護一個壓迫霸凌的世界?新時代的大國博弈,本質是戰爭與和平的問題。這應該是融智學的根本目的,就是怎樣以人類智慧(Human Wisdom)發展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以HW駕馭AI。
如今社會老齡化已不可逆轉。舉個醫療領域的例子,想像一位醫生使用AI系統,就是人類智慧和人工智能結合的典型。醫生提供專業經驗和診斷思路(人類智慧),AI快速分析海量病歷和論文(人工智能)。二者結合,既能保證準確性,又大幅提升效率;這就是融智學的實踐。
新時代的今天,人類面臨的問題日益複雜(如地緣博弈、氣候變化、疾病預測、軍備競賽、失業人群),單一學科的純技術知識已無法解決問題。融智學通過協作與整合,推動人類智慧加人工智能(可簡稱「人+機」)提供綜合解決方案。
簡言之,融智學是讓「人+機」強強聯合的學問,目標是讓生活更便捷、社會更高效,人機一體的團隊協作,綜合起來、聯手發揮各自優勢。這就需要有國際準則來規範AI的有序發展。
融智學的英文簡稱是SIS(Synergetic Intelligence Studies),是研究人際、機際及「人+機」協同「智慧+智能」的跨學科理論。它由融智學創立者鄒曉輝早在上世紀90年代已提出。其核心在於通過智慧和智能的融合(融智)實現知識、技術與實踐的優化整合,分為理論、工程和應用三個層次。筆者早前在知行讀書會親聆鄒教授的詳細解說,腦洞大開。筆者個人認為,人類智慧涉及道德層面,人工智能涉及技術層面;最終一定要在道德層面規範技術層面。
談到融智學,還要提起和鄒曉輝有交集的謝爾蓋·萊文(Sergey Levine)。他是機器人基礎模型公司Physical Intelligence(PI)的聯合創始人,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教授,是全球機器人、強化學習(RL)與人工智能領域的頂尖研究者之一。通過了解機器人技術的核心議題,PI公司的業務進展、機器人基礎模型的研發邏輯、技術落地的時間線與「飛輪效應」,可以對機器人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實用化的關鍵路徑加深認識,從而明白到「人+機」的融智結合的底層邏輯。
「飛輪效應」(Flywheel Effect)是一個源於物理學但被廣泛應用在管理學、心理學和個人成長領域的重要概念。工商管理學的教授們對這個概念相當熟悉。一個系統或過程啟動時需要付出巨大努力,但一旦突破臨界點後,系統會藉助自身慣性持續運轉。
飛輪轉動的原理是,一旦持續推動,飛輪積累了動能後,後續所需的推動力會逐漸減少。達到臨界點後,飛輪的慣性和動量會幫助它維持運轉,甚至成為驅動力的一部分。筆者早前提出六大新質生產力包括「動能」,就是這個意思。當飛輪效應達到慣性階段後,系統具有足夠動量後,運轉效率會大幅提高。「增長飛輪」是正面的,「死亡循環」是負面的。例如,美軍霸權和美元霸權已經積累了大量飛輪效應。融資學在這方面能否以增長飛輪遏制死亡循環,也許是當前人類面臨的最關鍵問題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