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健通缺乏關鍵病人資訊 盧寵茂:可研修附屬法例要求私家機構提供

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表示,越早登記電子醫療健康紀錄,對病人預防及接受治療有極大幫助。(點新聞記者王哲攝)

【點新聞報道】政府積極推動「醫健通+」5年發展計劃,以鼓勵私營醫療機構加入醫健通並上傳電子紀錄,同時支援市民的跨境醫療需求,為市民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

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表示,政府正根據病人為本原則及四大策略方向,包括「統一電子病歷」、「統一治理流程」、「統一健康工具」及「統一數據平台」,推展「醫健通+」5年計劃。他舉例指,政府計劃在2025年12月將「跨境健康紀錄」功能由目前限於合資格使用醫療券的長者,擴展至全港市民。另外,政府將於2026年1月推出試點計劃,讓香港市民可以授權大灣區指定醫療機構,將其高解像度的放射影像及報告直接存入其醫健通的「個人資料夾」,讓市民可以更便捷和安全地跨境使用電子健康紀錄。

截至今年8月,已有超過618萬人登記醫健通,佔全港人口超過8成。選委界立法會議員陳沛良關注16歲以下人士登記比率偏低,只有51%,建議政府規定家長必須為初生嬰兒登記醫健通。盧寵茂認同有關觀點,稱越早登記電子醫療健康紀錄,對病人預防及接受治療有極大幫助。對於有意見指個別醫療專業登記率偏低,盧寵茂強調,政府已陸續規定參加公私營協作計劃的市民必須登記醫健通,未來會擴展至所有政府資助計劃,相信相關人士會有更大誘因,協助記錄醫健通的資料。

管浩鳴提到,有不少市民習慣在私家醫療機構就診。(點新聞記者王哲攝)

選委界立法會議員管浩鳴提及,有不少市民習慣在私家醫療機構就診,一旦遇上重大事故,需要用上公營服務時,卻缺乏關鍵病人資料,如藥物過敏史、有否使用薄血藥等等。盧寵茂同意上述資料較為重要,政府現階段的策略是透過技術協助,以及提供資助和誘因,多管齊下鼓勵及協助私營醫護提供者存放市民的電子健康紀錄至醫健通,如日後有需要,可研究以附屬法例,就關鍵的病人資料要求有關醫療機構給予補充。

(點新聞記者王哲報道)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醫健通缺乏關鍵病人資訊 盧寵茂:可研修附屬法例要求私家機構提供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