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六小龍」強腦科技落戶數碼港 智能義肢助青年重獲新生 科技惠民開啟新篇

【點新聞報道】「杭州六小龍」之一的獨角獸科企強腦科技落戶數碼港,啟動儀式於今日(29日)舉行。據悉,強腦科技落戶數碼港後,將建立研發基地、亞太研發基地與國際商貿中心,並與本地高校推動智能義肢技術在香港落地應用。

活動現場,記者留意到義肢使用者可靈活行動,如跑步、上樓梯,甚至能用義肢寫出美觀的毛筆字。強腦科技的智能仿生手,曾助力運動員在第四屆亞洲殘運會開幕式上點燃聖火。智能仿生腿則融合多感測器與智能算法,彈性配合不同場景的動作需求,幫助使用者自然、安全、流暢地行走、跨越障礙,甚至完成跑步、騎行等多種運動。

曾在家打遊戲不願出門 林韻:智能義肢助我重獲新生

今年26歲的林韻,大約在五年前做農活時被高壓電所傷。在右腿實施截肢手術後,他曾一度不願出門,難以接受他人異樣的目光。如今,他是強腦科技體驗官。此前,他使用過國內外多種義肢,包括四軸關節、氣壓關節、液壓關節等,但這些義肢在安全性能和行走方式上存在明顯局限。

2021年,廣東省殘聯發布招募信息,強腦科技計劃尋找年輕的體驗官參與義肢研發。林韻報名後被選中,深度參與到義肢的研發、測試及迭代過程中。他向記者表示,公司致力於幫助中國殘障老百姓用得起好的智能關節,打破國外品牌對高端義肢的高價壟斷,一些國外品牌的好義肢價格高達60萬到80萬人民幣,讓很多殘障人士難以負擔。

林韻進一步表示,傳統義肢靠結構支撐,遇到複雜路面或障礙物時容易讓使用者摔跤,對殘障人士的身心都可能造成不可逆的二次傷害。

「那時的每一次摔倒,都像是在提醒我,我是殘疾人。」林韻對記者說。

而強腦科技的智能仿生腿運用腦機接口技術,能實時判定使用者每一步所需的支撐力,即便在草地、沙地等軟質路面,也能避免摔倒。林韻表示,行走方式上,傳統義肢如同拐杖,僅能起到支撐作用,使用者需拖着腿行走,長期使用會導致脊柱側彎、骨盆側傾。這也是為什麼許多殘疾人士走路和其他人不一樣的原因之一。而他身上的智能假肢則能實現靈活交替行走,有效避免脊柱側彎問題。

憑藉智能義肢,林韻從以前待在家中打遊戲、性格內向、不愛運動的狀態,轉變為積極參與健身,還穿着強腦科技的假肢參加了國內多場大型健身健美比賽,並獲得冠軍。

林韻安裝智能義肢後積極參與健身比賽。(受訪者供圖)

當被問及對義肢未來的期望時,林韻表示,目前這款義肢已讓他非常滿意,但他希望未來義肢能搭載「核動力」電池,實現無需充電,甚至能反過來為手機充電,方便生活。

強腦科技技術先進  鄭松岩:為數碼港科創生態注入新活力

相較於傳統義肢,強腦科技義肢隱蔽性更強。數碼港行政總裁鄭松岩接受記者採訪時候說,當使用者穿着長褲時,強腦科技的義肢不易被察覺。更重要的是,其對使用者心理產生積極影響。

正如上述提及的使用者林韻,他在安裝智能義肢後行動自如,重拾信心,不僅重返健身教練崗位,還樂於向他人分享自身經歷。這展現出科技賦能殘障群體的重要價值。

被問及強腦科技入駐數碼港能夠為現有科創生態帶來的影響,鄭松岩表示,該公司獲得杭州市政府支持,特首及文娛界也已了解其產品,具備較高知名度。其選擇入駐數碼港,將形成良好示範效應,助力吸引更多內地及海外優質科創力量落戶香港,進一步壯大園區科創隊伍。

數碼港行政總裁鄭松岩。(點新聞記者章芸菲攝)

他續指,數碼港過往側重數字科技領域,健康科技與老人科技是重點發展方向,而強腦科技帶來的腦控義肢技術具有顯著領先性,無需手術,通過腦電波經皮膚傳導即可控制手、腳義肢,且已有成型並投入使用的產品。這一技術將補充數碼港智能儀器產品品類,推動園區科學研究與方案落地。

強腦科技創立於2015年,是首間入選哈佛大學創新實驗室(Harvard Innovation Lab)的內地團隊,亦是內地首間非入侵式腦機接口技術的獨角獸企業,成功研製全球首款量產直覺控制智能仿生手。為響應今年《施政報告》所提出的支持惠民科研的政策,強腦科技與香港理工大學簽署合作備忘錄,攜手推動智能義肢技術在香港落地應用,讓科研切實普惠民生。

(點新聞記者章芸菲報道)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杭州六小龍」強腦科技落戶數碼港 智能義肢助青年重獲新生 科技惠民開啟新篇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