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道】你見過龍袍藏品嗎?可曾端詳過上面的刺繡圖案?想知道在「絲綢之路」時代,從中國出口的絲綢製品樣貌如何嗎?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全新專題展覽「絲綢中國-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賀祈思收藏」將於2025年10月1日至2026年4月6日,在展廳6向公眾開放。從博物館獲承諾捐贈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賀祈思收藏」精選逾100件藏品,涵蓋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到20世紀初,呈現中國近3000年工藝技術,以及中國與世界不同地區的交流互鑒。

香港知名中國紡織藝術收藏家賀祈思承諾,將於2034年正式向博物館捐贈近3000件中國紡織藝術收藏,並命名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賀祈思收藏」,部分藏品自2024年起已陸續轉移至館內。

賀祈思表示,「我熱愛中國與中國紡織藝術。四十多年以來不停收集並保存中國織繡珍品,期盼讓它們回到絲綢起源地作研究與展示。這次展覽除了向公眾展示巧奪天工的絲織工藝,更為尚待深入探索的中國紡織研究領域作出重要貢獻。配合展覽出版的圖錄和研討會,展覽將有助啟發嶄新學術視野、扶掖後進。」賀祈思讚賞不少藏品還保留着當年的顏色和紋路,是收藏的奇跡。

「絲綢中國」展覽按時序分為五個單元:第一單元呈現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南北朝時期(約公元前3000年-公元589年)絲綢生產技術藝的發展,以及透過絲綢之路展開的中外文化交流;第二單元聚焦隋唐時期(581年-907年)璀璨的絲綢藝術,展現融合中外元素的技藝與紋樣;第三單元介紹宋元時期(960年-1368年)不同地區的織造與裝飾工藝,如緙絲技藝的興起與發展、北方山水動物等紋樣的結合融匯,以及與西亞、歐洲的密切往來;第四單元探索明代(1368年-1644年)華麗的宗教與宮廷織物絲綢;第五單元則展示清代(1644年-1911年)-中國最後一個朝代的織造體系,見證宮廷服飾制度的完善,以及當時中國絲綢出口貿易的繁盛。

展覽的亮點展品包括:深褐地對龍對鳳幾何紋錦,明代的藍色紗繡鬥牛紋褂,以及中國在「絲綢之路」交流過程中向其他國家出口的本國絲綢製品。









(點新聞記者周傾芫報道)


